梁永安电影导演和小说作者基本上是冤家对头

年,梁永安在复旦大学开了一门新课——《从小说到电影》,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小说与电影的创造性转换问题。带着对文学、电影的思考,这门课被梁永安讲了二十余年,后又参与一些电影讲座。其中关于10部电影的讲稿,汇成了近期出版的《梁永安的电影课》。梁永安发现,电影导演和小说作者基本上是冤家对头。电影导演拿到原来的小说,必然进行重度改造,有时甚至是取其一部分,转换成导演自己的影像化叙事,取舍完全看个人风格。大部分小说家对自己被改编的电影非常不满意,都感觉电影并不能真实地传达自己的艺术追求,自己珍爱的作品变成了视觉食材。对此,梁永安觉得毫不奇怪,经典小说家在自由的探索中,充满对人类生活的疑问,顽强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立观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电影艺术家虽然不缺乏这样的大气,但电影的基础是庞大的文化工业,电影产业大规模的影像,需要巨量的资本投入。尤其在数字化的高科技时代,技术迭代浪涛滚滚,对文化资本的依赖水涨船高,一部电影的摄制动辄几亿、十几亿,必须用高票房来获得回报,必然大幅度地倾斜向大众文化。所以,如何将文学的独立写作与电影的现实广度结合在一起,在文本叙事和影像的生产之间找到共创点?这是一个鲜明生动的时代的问题。这本讲解电影的书,选取了《苔丝》《傲慢与偏见》《小妇人》《细雪》《走出非洲》《卡萨布兰卡》《罗生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千与千寻》《法国中尉的女人》十部经典电影,10部电影就是10个宇宙,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安顿的世界,就像梁永安在讲解《走出非洲》时的感叹:“我们一无所有来,也将回到一无所有去,但关键是这中间你经历过自己的故事,所以生命说到底就是一个故事。一开始忙忙碌碌在营造的东西,最后变得都不重要了。告别是什么东西都会要告别的,这个告别不是说我们可以去控制它,或者说失去也不是可以控制的,所以重要的是我们在面对世界的时候……我们到底怎样在内心深处感受自己,感受这个世界。”梁永安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流动着对电影生活的种种回忆。他说,电影之光照耀的不是答案,而是陌生的声音给予人们的召唤,让真诚的男女们有勇气去承载生命的苍茫。“人生需要不变的天真与幼稚,而不是虚浮的风生水起——这也是我在电影讲座中期待与大家分享的心情。”红星新闻记者毛渝川蒋庆编辑毛渝川(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