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唯一亏欠的人生有两儿两女,最终却凄惨

河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1233.html

她是香港大学的高材生,是无数人心中的女神,却不顾家人反对,下嫁给了当时还是无名小卒的金庸。

她陪伴金庸度过最艰难的创业阶段,相守相伴20年,金庸却在事业有成、功成名就时,转身另娶他人。

她为金庸生育两儿两女,结果长子早逝,自己也晚年凄凉,医院病死。

金庸说:我此生唯一对不起的就是她。

她就是金庸的第二任妻子---朱玫。

朱玫,原名朱露茜,年出生于英国,后跟随家人回到香港定居。

朱家家境殷实,受到西方教育影响,家里男女平等,朱玫从小就聪慧好学,凭着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了香港大学传媒专业。

大学毕业后,朱玫进入《大公报》成为一名记者,在这里,她认识了当时在《大公报》当编辑的金庸,因工作的关系,二人频频接触,交流的多了,发现彼此志趣相投,就连许多事情的见解都一样,一种异样的的情愫在心中也渐长。

朱玫非常欣赏金庸的才华,即便金庸比自己大11岁,也没能阻挡她炙热的感情。

对金庸而言,年轻热情的朱玫,明媚得如一道光,晃花了他的眼,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金庸说:“当记者应该文笔好,你要以文为王。”

朱玫遂为自己更名:“那我以后改名‘玫’。”

这就是“朱玫”名字的由来,金庸的浪漫是“为你取名”,朱玫的回应是“从此为你而更名”。

浓情蜜意时,两个人常常“朱漆九曲桥畔,相依相偎”,连同事高学逵的儿子高洁在多年后还对他们当初的恩爱记忆犹新:“我们还是头一次见识什么叫热恋呢。”

但俩人的感情却遭到了朱玫家人的强烈反对。

在朱玫的家人看来,金庸是配不上朱玫的,比朱玫大11岁不说,还离异,而立之年事业毫无起色,根本不能给朱玫很好的生活。

“他现在条件不行,以后肯定会好起来的!”沉浸于爱情中又颇有主见的朱玫,又岂会听得进家人的反对,她坚信爱情能破除万难。

家人拗不过朱玫,只能顺着她,并给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也正是这些嫁妆,在此后支撑着朱玫度过了一段极其艰难的时光。

21岁那年,朱玫把自己嫁给了一无所有的金庸。

香港九龙尖沙咀的一家酒店内,一场简单而温馨的婚礼正在举行,新娘室里,一头俏丽短发的朱玫,在新娘旗袍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典雅秀丽。

婚礼开始前,家人拉着她的手说““嫁过去要吃苦的,你做好准备了么?”

朱玫轻轻推开家人的手,坚定地说“我不怕。”

说完便带着她满满的爱意和对未来的幸福期待走向金庸,当天的《长城画报》刊登的结婚消息,让更多的人见证了他们当时的幸福。

现实生活不比童话故事,结婚并不意味着完美结局,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

婚后朱玫并没有进入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是迎来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她毫无怨言,反而是甘之如饴。

虽然是房子是租的,但生活不是租的,两人在一起过了一段甜蜜无比的日子。

当时,金庸在报社的工作并不如意,经常受到思想的束缚,倍感失望之时,遇到了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在沈宝新的建议下,金庸决定自立门户,开办自己的报纸。

当时的香港经济虽不繁荣,但报业竞争已是一片红海,除了《大公报》、《文汇报》、《香港商报》、《晶报》等大报,每年新办的报纸有八九家之多。

因此当时香港流传一句话:“如果你和一个人有三世仇,就劝他办报纸。”

暗指当时办报的艰辛和风险。

但是朱玫没有一丝反对,她知道金庸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于是夫妻俩拿出全部积蓄,租了一个仅能容下4张办公桌的小办公间,《明报》就这样诞生了。

《明报》初期,人手严重不足,朱玫果断从《大公报》辞职,全心全意支持金庸,成为《明报》当时唯一的记者。

刚开始的时候,《明报》声名不显,定位也不明确,在当时竞争激烈香港报业里,飘摇不定,夫妻还要背负着工作与经济的双重压力,他们一面想明确报纸定位,充实报纸内容,一面想办法筹钱让报社得以运行下去。

在工作上,朱玫是金庸不可多得的左膀右臂,她白天外出采访新闻,晚上便坐渡轮前往《明报》办公室所在的港岛,编辑白天采访到的新闻,探讨报纸的版面内容。

他们常常熬至深夜,经常错过末班渡轮,为了省钱只好在码头等待,待凑够了6个人才乘坐“电船仔”返回九龙尖沙咀的家。

在生活上,朱玫精细计算各项开支,为了省钱,只买超市快关门时的打折菜;外出能走路的绝不坐公交车……曾经的天之娇女,为柴米油盐奔波辗转,甚至“锱铢必较”。

随着孩子的相继出生,经济更是捉襟见肘,朱玫只好典当了自己的嫁妆。

娶妻如此,夫复何求。

毫无后顾之忧的金庸,在此期间创作出了《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经典武侠小说,《明报》依旧采用了连载形式,跌宕起伏的情节另读者欲罢不能,报纸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6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