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失的13级台阶浅聊如何让一部小

(本文大多数配图纯属凑数)

有关13级台阶的历史

其实作者在小说开头就交待了本书名称的意义——日本法律规定,死刑决策需要经过13个人的审批手续完成,也就是13个阶段,相当于犯人走上死刑架要走完的13级台阶,这也是小说本名《十三阶梯》的来源。

当然,西方文化概念里,并不是个好数字,我也没细查资料,不知道这两者间是否有什么关联。

故事的简单与复杂

以我自己学习一些编故事的技巧的心得来说,故事的简单与复杂是一件主观的感受,它们的区别在于构成事情的元素给受众的感觉,通常元素越多,可能需要探讨(如果有)的东西越多,故事就显得越复杂。用两部电影举例,《荒野猎人》和《盗梦空间》,后者牵扯到的东西让观众觉得“过多”,于是显得很烧脑,自然就显得很复杂。

以《消失的13级台阶》来说,如果读者忽略故事中对日本的死刑制度的探讨,故事的主线其实只是讲述了两名主角是如何帮助丧失记忆的死刑犯洗清冤屈的。

由于高野和明有编剧和导演的底子,整个小说融入了一些拍电影的手法,如详尽描述环境细节、人物穿着等,让读者能清晰地剧情,使得故事“具有相当立体的画面感,戏剧张力十足,节奏明快,毫无冷场”,再加上并不浮夸的反转,使得其实很一般的案子显得很不一般。

平心而论,我个人是不太喜欢把侦探小说归为什么社会派推理、本格推理。因为我不懂,而且,也不认为这些分类就是合理的。对于我,一个关于案子的故事,的设计应该是要有留下能发掘的蛛丝马迹,而不是整个案件存在的地方。

就以《消失的13级台阶》说,我个人是怎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把关键证据放在佛像身体里,更不用说主角要去挖一间被土埋了十年的破庙——反正搁在中国是难以想象,可能日本有它独特的废宅(指废弃的建筑)管理制度。

对于我这样一个追求逻辑严谨的人来说,这个侦探故事真的不过瘾,很多细节一旦细想就难以自圆其说。使得整个故事多了一层让人不怎么愉悦的“复杂感”。

共鸣与反思

对于很多人而言,《消失的13级台阶》可能更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在书中讨论死刑对于不同罪犯的意义,以及死刑对整个文明社会的意义。

关于社会的绝对公平与相对公平,其实讨论的意义并不大。像日本这种门阀政治根深蒂固的国家,别说是死刑了,可能普通的刑罚都可能“不上士大夫”,但会落在普通人身上。于是,作者看似是对死刑制度进行讲演,实则也是对对日本法律的不完善进行了毫不掩饰的讽刺与抨击!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如何让一部小说读起来像看电影?”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讲一个好故事”。

而一个好故事,是不能远离大众的。《消失的13级台阶》能在日本国内引发强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