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老舍小说的电影离婚,道尽了人到

01这是一个尴尬的年纪,是进是退,由你也不由你

人们常说,四十不惑。经历了年轻时候的肆意张狂、物欲熏心,等到中年,反而不再追求表面的虚荣,通透了许多。但期间的心态转变,并不是一下子得来的,而是有一个百爪挠心的过程——中年危机。好比诗人但丁,在他的诗作《神曲》中所写的那样,“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没有在迷雾中的辗转反侧,怎会遇见之后那一刻的光明指引?虽说,人们往往视“中年危机”为难熬的困境,因为它不仅会吞噬对生活的热情,也会扼杀对未来的信心,令人们焦虑不安,并无限感慨:辛苦奋斗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努力维系的交际有什么意义,甚至连柴米油盐的婚姻都庸常得不忍直视。但实际上,这些疑问和思考,也在不断地捶打着人们,找到内心最真实的需要,断舍离一些过于自我的欲望,创造更适宜幸福生存的空间。囿于眼前的苟且,却能选择积极地生活,能给自己接下来的生命轨迹确立一个坚定的目标,不再混沌而朦胧。所以,换个角度看,中年危机如同黎明前的黑暗,是关键且必然的人生阶段。刚巧,电影《离婚》就讲述了一个人到中年的故事,小职员老李与妻子、与周围人的悲欢离合。该片上映于年,豆瓣评分高达8.0,是源于老舍先生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剧情片,虽说拍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市井百姓,充斥着旧社会教条而狭隘的思想,但很大程度上也在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缩影。走到同样的尴尬年纪,又遇到同样的人生关卡,是逃跑,是安于敷衍,还是成全想要的生活,当你看完这部电影后,心中自会有答案。老李

02贪于“诗意”的念头,解决不了中年的困境

《离婚》中的主人公老李,为人善良腼腆,在财政所任职,是一家人的经济来源,他的妻子虽然不工作,但为人贤惠能吃苦,一心一意照顾着老李和两个可爱的儿女。按理说,他们应该很幸福,是令人艳羡的模范家庭,但老李却说“我并不想尝恋爱的滋味,我只是想追求一点点诗意”。老李的解释是,希望妻子能和自己心灵相通,能不言不语就明白自己,能在深情读书的时候,妻子可以共情于他,而不是心急如焚地盯着沸腾的开水壶,单纯地过粗糙日子。老李妻子如果在过去,老李可能会选择忍耐,包办婚姻制度下的夫妻生活都是这样的含糊,得过且过便是,不会往深处去想。但如今,老李却想得越来越多,开始怨恨起寡淡无味的婚姻,想要离婚,但身为媒人也是同事的张大哥却劝他,“诗意也是妇女,你总不能八抬大轿抬个诗意回来吧!”。乍一看,老李太过理想主义,没有张大哥来得实际,违背世俗常理、反其道而行是很危险的,还不如踏踏实实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假如看不上妻子,就和孩子享天伦之乐。可在那个陈旧时期,老李的想法更代表着一种独立意识,想要脱离腐朽,想要发出与这个庸俗而丑陋的社会不一样的、个性化的声音,这是已到中年的他对自己、对现状的反思。张大哥但最后,他不仅没有离婚,还辞去了工作,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回乡生活。有此决定,其实在他的同事们身上就能一探究竟。都在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而这些同事们的太太,为了自己的脸面和免费的长期饭票,居然也容忍了丈夫找情人和没完没了的打闹。就连老李倾慕的房东马少奶奶,一个为爱私奔反被抛弃的温婉女人,以为她与别人不同,会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能为自己而活,忘记三心二意的男人,可居然也妥协了。这些变化使老李倍感吃惊,冲击他的不是人们对“离婚”的反悔,而是人们对不堪生活的让步和草率,这么一想,老李的“弃官归隐”和他们多少有些相似。老李、马少奶奶难道是缺乏行动的勇气吗?其实,罪魁祸首是缺乏心理防线的突破。心理学家刘嘉有说,离开群体,就不再有个体,离开社会的框架,就不再有心理。换言之,个体是存活于群体中的,个体的标签只有在群体里才能被定义,如果没有群体,就不会有相对的个体存在。所以,可想而知,在大环境的熏陶下,即便老李有心改变也无力摆脱主流观念的掌控,与整个社会为敌,不过是以卵击石,当没有真正唤起觉醒的意识,所有的想法都是故弄玄虚,终将灰飞烟灭。所以,中年困境给老李编织了一面隐形的墙,能看到外面的微光,却怎么也走不出黑色的森林,,也就无法成就“不惑”的坦然。老李妻子、老吴太太、老邱太太

03既然苟且是常态,要如何平稳度过“中年危机”呢?

人生就是一个闯关游戏,如果能攒足装备,再加上成熟的技巧,就能冲出重围,打倒一个又一个障碍,迈向最终的胜利。然而,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地与社会赛跑,与大众的审美看齐,对别人看重的东西趋之若鹜,把自己掣肘在看似和谐的假象之中。就像《离婚》里的张大哥,知人情世故,在圆滑而油腻的大染缸中,成了一个万事通,人前帮人做媒,给人了事,背后谈资不断、回扣不断,是那个时期的生存典范。就像爱挑事、爱算计、爱争权夺利的同事小赵,屡次给老李和老李妻子使绊子,背地里诬陷老李是借机上位的小人,不择手段地编排人,满足私利。小赵他们都是被实际“教坏”的俗人,有着不够爽朗的恶俗性情,却能最吃香,过着盆满钵满的悠哉生活。显然,这类人不会挣扎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他们从来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他们只想与世道同流合污,随俗浮沉也是一辈子。但对于那些出现“中年危机”、却不得章法而无奈陷入迷惘和精神疲惫的人们,又该如何化解困惑,洗尽铅华呢?第一,在恐慌的煎熬中,学会让自己停一停,利用有限的空档,逐渐清晰和完整自己的喜欢,而后立刻着手去做,不要半点犹豫。有时,不是我们的目标不切实际,而是在来回的徘徊中消磨掉了原本的坚持,一点点被人性中的脆弱和敏感一触即溃。第二,找到志同道合之人,抱团治愈。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也很容易因焦虑情绪打退堂鼓,不如集结同样想法的人联合突围。在危机面前,有人和你并肩而行、有难同当,是难能可贵的幸运,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聚拢没有分歧,既是彼此最强劲的后盾,也能从心理上给予最直接的支持和鼓励。第三,改变能改变的,在固定的框架中,懂得给自己留白,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辽阔原野,自由书写自己的步步印迹。发现问题,就要尝试解决,不能两手一摊,归罪于条条框框的限制,没有翻不过的高山,没有渡不了的河流,只有无所事事的心。当然,也要承担后果并负起责任,你所做的决定既没有辜负对自己的期望,也不能伤害到他人,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总之,不管处于哪个年龄阶段,都有我们需要竭力完成的使命,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别拒绝,接受它,然后攻克它,虽然会难受,但总会过去的。

04写在最后:

生活是具体的,是由一个个细小的碎片拼接而成,单独拿出来都不是完整的,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却能左右人生的走向。如果能恢复生活的本来样子,就是一种伟大的改变,其实很多时候,“中年危机”就像落在外面的碎片,很突兀,却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要我们能把这个碎片归位,与生活重新经历一次真实的碰撞,就能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一个曾经被忽略的自己,一颗沉睡在幽暗处的本心。《离婚》这部影片,批判的是陈规陋习的封建制约,悲哀的是活在其中的傀儡人群,但时过境迁,现在的我们有条件勇往直前。愿每个人都能按自己的意愿过想要的未来,有惊无险地度过人生的至暗时刻。——THEEND——#中年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