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技术的关系,是一个老而弥新的话题,随着技术革新、人类社会转型而进行的不断反思,透过技术来反观人类自身是哲学思考的惯常路径,但是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陷入对技术的焦虑和恐惧之中,尤其是面临现代飞速发展的各种新兴技术。
从诸多层面威胁到了人类的主体地位,原本统一且稳定的人类自我的概念遭受到了冲击,对何以为我、何以为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在科幻作品中得到了直观且全面的呈现。
首先,科幻作品之所以将其冠上“科幻”的帽子以区别于其他文艺作品就是因为其中的科学技术成分,尤其对于科幻小说来说是其文类的核心特征,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硬科幻”,而并非包含像奇幻作品这样所有带有奇幻假想色彩的作品。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之一,被誉为“世界科幻三巨头”的阿西莫夫对于硬科幻给出过限定,即作品内容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含量,且技术细节在故事推进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当然作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背景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将技术完美地融合在故事中呈现给读者。
“硬科幻”之风也曾吹到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曾在科幻圈引发对于“软硬”之分的讨论热潮。
其次,科幻作品在作品划分上仍然属于文艺作品的范畴,所以其中的文学性成分不可或缺,以区别于普通的科普性质的作品或者直白的科学理论介绍。
而且作品中对人类的未来、人类在科技冲击面前的困惑与无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