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的编剧、作家许荣哲写过《故事课1、2》两本书。比起讲道理,讲故事更容易说服人,而且对象不分大人和孩子。讲故事当然需要技巧和方法,所以作者开篇就说:讲故事不是天赋,而是一个人人都能学会的事情。平心而论,笔者并不认同这个论断。因为有的人就是有讲故事的天赋,不需要学习就会。而有的人,即使把所有的套路都背诵得滚瓜烂熟,也不一定能讲出一个打动人的故事。不过学学技巧,对提高表达肯定有所帮助。许荣哲给出的讲故事公式和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提到的“英雄之旅”有异曲同工之处。坎贝尔的“英雄之旅”故事模型有12个环节:1.日常世界→2.冒险的召唤→3.拒绝召唤→4.导师出现→5.跨越第一道门槛→6.经历第一次考验→7.深入虎穴→8.严峻的考验→9.获得奖赏→10.踏上归途→11.浴火重生→12.荣归。而许荣哲的讲故事模型叫作“靶心人公式”:1.目标→2.阻碍→3.努力→4.结果→5.意外→6.转弯→7.结局。因为一切都是围绕“目标”展开,所以命名为“靶心”。以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八十天环游世界》为例:“目标”就是主人公霍格跟朋友打赌要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阻碍”是途中遇到的各种麻烦和阻拦;“努力”当然就是主人公如何应对各种阻碍;“结果”是环游一圈回到伦敦用了八十天又五分钟,输掉了赌局;这时“意外”出现了,伦敦日期却显示霍格只花了79天过5分钟;这时情节大“转弯”,由于时差原因,霍格往东走绕地球一圈,花费的天数竟然减少一天;“结局”自然是主人公霍格赢得赌局,而且因为途中的好心,还抱得美人归。靶心人公式还可以拆解成“努力人公式”和“意外人公式”。努力人公式其实就是靶心人公式的前四个步骤:1.目标→2.阻碍→3.努力→4.结果。意外人公式就是靶心人公式的后三个步骤:1.目标→2.意外→3.转弯→4.结局。努力人公式强调的是主人公的努力以及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精神,很多人物传记类故事都是这个模式。而意外人公式往往会因为无法预料的意外而带给人们惊喜,“意外人”的结局与最初设定的“目标”完全无关,目标其实只是一个幌子,当意外发生以后就会转弯,最后通往跟目标完全无关的结局。很明显,把7个步骤拆解成4个步骤以后,故事的结构就变化了,相应地节奏也就不同了。那么这种结构还能再变吗?《故事课》的作者说,可以,而且有种变化——把七个步骤任意排列,就得出了7的阶乘,即7×6×5×4×3×2×1=。每种组合都可以说一个完整的故事。例如,很多商业影片一上来就是一段打斗或者追击的场面,其实就是从某个环节的“阻碍”或“努力”或“意外”开始的,然后再交代人物的“目标”,展开叙述。作者最后教给读者一个讲故事的“大招儿”——“预言可能成真的故事”。这类故事其实就是“预言家式”的故事,“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正因为这种不可证伪性,所以吸引人长久地期待。宗教大多利用这样的叙事来吸引人。电影《黑客帝国》其实就用了类似的套路。从一开头,黑客“nil”就是传说中的拯救者,但却让人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然后剧情慢慢展开,“nil”一点点成长,最终带领“反抗者”队伍逃出矩阵,摆脱“系统”,回到现实。《哈利·波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的剧情。哈利虽然是个“小屁孩儿”,但却一直是大反派伏地魔的死对头。看似资质平平的哈利怎么战胜大boss呢?观众就在这种怀疑与相信之间被剧情牵引着看完整个故事。总之,这本书是在用编剧的思维教大家讲故事。但故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情节,而是人物。情节只是根据人物设定的性格特点自然展现的结果。如何展示人物的性格呢?要靠对话和行为。所以好的故事一定不是仅仅依靠剧情展现冲突,而是要留给人物展现情感和性格的空间,要让角色多聊天,多做一些看似和情节无关的事情。毕竟,吸引观众的不是逻辑,而是情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