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硬科幻,流浪地球比星际穿

说到“硬”科幻电影,在年《流浪地球》上映后,中国影迷终于可以挺起腰杆了,而这部影片也凭借46.6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为了国内电影史上的票房季军。这部承载在中国几代电影人的大片,是一部货真价实的科幻电影。影片根据刘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由郭帆执导。影片总投资超过3亿人民币,影片最具开创性的成就,是它开启了国产电影和好莱坞影片在题材上“硬”碰“硬”的时代。在《流浪地球》之前,许多国产大片,在题材上和好莱坞电影采取迂回战术。为了凸显国产文化特色,同时避开与好莱坞的直接竞争,国产大片普遍以传统文化为特色,以武侠、功夫、奇情为卖点。诸如硬核科幻这些好莱坞擅长的领域,国产电影绝少尝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电影技术上的不成熟,一方面是对这种题材类型影片的不擅长。虽然《流浪地球》在国内电影史上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功,但是如果把《流浪地球》和顶级的“硬核”科幻放在一起时,究竟还有多少差距呢?这一点,我们可以拿《流浪地球》和近日重映的,好莱坞顶级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做一下对比。《星际穿越》由好莱坞大师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并且有诺贝物理学奖获得者基普·索恩作为影片的科学顾问。有趣的是,基于诺兰一贯的艺术坚持,影片并没有采取当时在电影行业中已经成熟运用的3D技术。这部影片很可能成为最后一部使用70mm胶片拍摄的IMAX商业电影。同样是硬核科幻电影,在《星际穿越》上映5年后,《流浪地球》热映,这部影片是去年国内院线市场的黑马,在几乎没有大牌明星的加持下,在贺岁档脱颖而出。虽然看似在贺岁档观看一部科幻电影有些不太应景,但是考虑到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它所取得的票房成绩,就顺理成章了。在影片投资上,虽然《流浪地球》采取了3D技术,但是因为这部影片大量使用了电脑特效,所以《流浪地球》的投资,仅有《星际穿越》的七分之一左右。所以在影像上,虽然《流浪地球》的视觉效果也很震撼,但是总缺少《星际穿越》的影像质感,特别是在体现一些大型的太空飞行的场景时,《星际穿越》显然兼具了影像的史诗般的震撼和足以应对岁月侵蚀的质感。科幻电影的对比,一定要谈到影片对于人类未来科技的憧憬。所谓的科幻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艺术作者,根据对现有科学技术的了解,通过艺术手段加以演算和包装后,对未来科学发展的一个预测。从这个层面上而言,《流浪地球》中的科幻成分,显然相对于《星际穿越》而言,要显得有些小儿科。在《流浪地球》中,更多的展现的是未来社会中,机械设备的升级,并通过对力学的认识,在能源系统上加以艺术方向的演化。在这点上,虽然从观众们现在的认识来看《流浪地球》看似表现得更接近于现实,但是在科学的进步上,则明显缺少前瞻性和探索性。正如《星际穿越》中的男主角所言,人类是探索者和开拓者,而不是守护者。在这点上《星际穿越》的前瞻性则更接近于当今科学研究的最前沿,影片中呈现了诸如“虫洞”、“黑洞”等最前沿的科学发现。所以《星际穿越》的艺术创作,更贴近于科学本身,而《流浪地球》的科幻题材,则更多地被加以了艺术化的想象。而且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两者的创作基础,也说明了国内电影行业和好莱坞之间的差距。首先我们说《流浪地球》,这部影片的创作是基于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也就是说这部影片在上映之前,它已经有了一定的观众基础,至少《流浪地球》在刘慈欣的小说迷和科幻迷中,还是有一定的知名度的。而这个已经有一定知名度的故事,在搬上大银幕时,难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诸如影片中所表现的科学现象,这些现象完全来自于小说中的解读。所以《流浪地球》这部影片的剧本,是以一部成功的科幻小说为基础的,而《星际穿越》的创作呢?这部影片则是由诺兰兄弟创作的剧本,并且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他们还请来了物理学家基普·索恩。所以在影片创作的全过程中,诺兰一直在用自己心中的人类故事,和科学知识碰撞。并以此通过黑洞、五维空间、虫洞等影像,向银幕前的观众,展现出一个恢弘的人类在科技进程上的开拓史。所以影片《流浪地球》更多的是在艺术故事中加入科幻,而《星际穿越》是将科幻和艺术创作杂糅在一起,让两个主要元素相得益彰,并和人类的发展史相呼应,这个目标,同样也是诺兰创作影片《星际穿越》时的艺术抱负。显然诺兰成功了,虽然《星际穿越》的票房并不高。说到票房,我们会发现《星际穿越》的票房并不是很高,仅为7亿美元左右,这个成绩和《流浪地球》的全球票房不相上下。在这点上,《星际穿越》和同为科幻题材的《星球大战》系列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全在这部影片的一个“硬”字上,影片因为太过于诉求真实的科学知识,使得影片虽然经过了许多细致的艺术化加工,依然很难让观众们可以很快的进入到这个晦涩的科学故事当中。在这点上,《星际穿越》和《星球大战》的诉求完全不同,《星球大战》是纯粹的娱乐电影,在影片中很少是对真正科学知识的解读。在这点上《星际穿越》显然要硬核的多,这部影片中的每一个场景,甚至是光束的方向,以及影像中被扭曲拉伸的影像,都是有其科学演算的。特别是影片中第一次呈现出的“黑洞”和几年后人类拍摄到的第一张黑洞照片,出奇的相似。在这点上《流浪地球》的表现则是介于《星际穿越》和《星球大战》之间。如果非要找一个参照物,《流浪地球》的故事风格,更像是《后天》和《》这一类的世界末日题材的灾难片,只是在影片中,加入了“地球流浪”的桥段,以及最后地球被拯救时的天体运动的知识。所以在科学知识这块,显然《流浪地球》没有《星际穿越》够“硬”。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流浪地球》的票房却表现得异常火爆。虽然《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的全球票房接近,但是《流浪地球》主要是国内市场,而《星际穿越》则面向全球市场。如果单纯地从国内的院线市场而言,《星际穿越》的票房仅有7.77亿,而《流浪地球》的的票房则高达46.55亿。究其原因,依然是《流浪地球》的故事更接地气,更容易看懂。本土原著作者,本土创作团队,本土的面孔,以及更加本土化的故事题材,让银幕前的观众很容易进入到故事当中。相反《星际穿越》的影像虽然足够震撼,科幻知识也绝对硬核,但是相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看懂才是关键。虽然诺兰已经想尽办法让观众更容易看懂影片的内容,但是一些晦涩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影片临近结尾时用影像营造的“五维空间”,简直让一些科幻迷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不过纵观整部影片的故事部分,《星际穿越》和《流浪地球》却出奇的相似,他们所描述的,都是人类对科学的探索,与苍穹环宇之间的抗争。但是影片的结尾处,显然诺兰执导的影片《星际穿越》的立意更加的意味深长,将科学的探索和人类情感以及苍穹环宇融为一体,并演化成永恒隽永的影像。所以无论在科技还是艺术上,《星际穿越》都有走得更远,虽然《流浪地球》也是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但是和《星际穿越》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