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爱我长城上映,老红军的长城

年春节,全国观众都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认识了老红军战士王定国。喜庆团圆的除夕夜,亿万华人一同为老人庆祝她岁的生日。许多人被她波澜壮阔的传奇经历深深打动,摄影师杨东也是其中一位。

于是他接受了邀请,为王定国拍摄一张她心目中的长城照片。王定国是中国长城学会创始人之一,一生为保护长城倾注了无数心血。历时一年多,当杨东将一张名为《大国战号》的照片送到病榻旁时,时年岁的王定国露出了欣慰的神情。

而这幅构图精妙,气势雄浑的长城一景,背后凝聚的是杨东从长城最东端辽宁丹东虎山行至新疆边境最西端,一路拍摄一路对话,了解老一辈人们多年以来为了保护长城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对长城深切的情感。

3月5日上映的由宋献伟自编自导的纪录电影《爱我长城》,便从杨东的视角,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后,老一辈革命家一砖一瓦修复长城、言传身教宣传长城文化、弘扬长城精神的经历。行程三万公里,历经春夏秋冬,影片用4k高清标准设备,再现了那些在旧时光里熠熠生辉的伟人,以及他们所传承的精神。

长城现存国内已认定遗址长度超越多公里,分布在15个省市和自治区之内。长城矗立千年,历经千百年的风霜侵袭与人为破坏。附近居民把长城的砖拉回家盖房子的事屡次发生,“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这类“破坏性修缮”也触目惊心。

“破坏长城的情况太严重了,有的人甚至把‘带款儿’的城砖都搬回家里,盖房子、砌猪圈,实在是令人痛心!”于是王定国自己掏钱找到砖窑烧砖,然后用这些砖挨家挨户地去换老百姓盗掘的长城砖。

这座古代最大的防御工事,过去是保护中华民族不受外族入侵的最强堡垒,如今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修复与保护。

中国长城学会在王定国“三不要”的原则下初步建立起来。一不要国家的经费,二不要国家的编制,三不要国家的办公场所,一心做实事,不谋权财,这是一名老红军、老党员的纯粹。

当时全国没有保护长城的专门机构,法律方面也是空白。中国长城学会的成立扛起了长城的研究、保护、宣传和利用的重任。

和王定国一同为之奋斗的还有著名学者罗哲文,他师从梁思成,一直从事长城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人”。

罗哲文为保护和修复长城前后奔波。甚至在年,他以年近八旬的高龄,参加了对于汉长城遗址、楼兰古国遗址等的考察团,穿越了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

年邓小平同志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把长城的保护维修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八个大字力透纸背,大家深切感到伟人对长城的关怀凝聚在字里行间。原本计划筹款15万元的八达岭长城维护项目三个月就收获了超过万的捐款。从八达岭到山海关、慕田峪都由此获益。这场长城保护运动也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城学会的会员最开始有多位,发展到现在已经达到1万多人。这样热血而感人的“长城保卫计划”仍然不断地发生着,老一辈们的无私精神与对长城的热忱,也一代代传了下来。

纪录片中,还有长城研究者董耀会、英国长城专家威廉林赛一家、大学教授赵琛、农民长城保护者吕成贵等等,娓娓道来自己参与长城保护的历程与思考。观众得以跟随摄影师杨东的脚步,一路走一路看,一路交流一路体验。

航拍之下瑰丽雄浑的长城,群山之间巍峨耸立,是景点里未曾见过的风景。

长城在广袤绵延的中华河山上静静矗立,风雨飘零之中始终屹立不倒,长城精神也是属于我们的民族精神。

耄耋之年的王定国老人选择重走长征路,近十年的奔波里,她保护长城,也构筑了自己心里的长城精神,“长城走到的地方,是我们的国家。长城是纽带,长城是脊梁,长城是信仰。”

就如国歌中唱的那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真正的长城在一代又一代的保护与修复中焕发光彩,而长城精神仍然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之源。

“这正是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去感受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杨东这样说。

这也是《爱我长城》最重要的意义。不忘初心、百折不挠,即使风霜侵蚀、年华流逝,长城精神永远生生不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5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