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探索发现》栏目推出的纪录片《守望长城》于CCTV-10播出。与众人所想的不同,《守望长城》并没有选择众所周知的八达岭长城,而是选取了有「中国长城博物馆」美誉的宁夏长城。
宁夏境内的长城总长度达千米,附有烽燧、墩台、关隘、城堡等长城防御体系中的建筑设施座,北至贺兰山,南至六盘山,其整体形状紧随地形地貌,将宁夏围拢在臂弯中。
数千年间,宁夏长城凝望过秦汉的明月,也承受过唐宋的风雨,在历史的漠然与悲凉之下默默守望着中华民族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数千年后,《守望长城》正以故事化的叙事、影像化的手法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前仆后继、尽己所能修缮长城、保护长城、守望长城的回馈故事。
一硬一软,是文脉流淌在历史的见证
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工具,长城曾在一定时期发挥过重要的社会价值。如今,随着现在科技的兴起与历史的进步,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但它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无疑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化表达手段,是当代人传情达意、记录传承的重要方式。在文化记录的层面,长城与纪录片实则是文明传承的两种不同形式,一硬一软之间,见证的是中国文脉千年不息的生命力。
长城的硬,是纵横捭阖间的千年不倒。宁夏长城起于战国,在历史的纵轴上,它几乎囊括了秦、汉、隋、明等各朝所筑、技术迥异的长城遗迹,其背后隐蔽的文化、历史、建筑、艺术、军事等内容包罗万象,异彩纷呈。在整个中国的地域中,宁夏雄浑壮阔的长城与塞上风光融为一体,见证了我国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互窥互征的交融与碰撞。
纪录片的软,是声画交融中的共生共情。《守望长城》第一集《长城明月生心上》以宁夏长城为主要脉络,以大量的航拍、延时、跟拍等纪实性镜头真实地记录长城脚下,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人们前仆后继、日以继夜守护长城的故事。全片充分发挥了长视频的特色与优势,其镜头语言的质感、深刻与张力,远非时下社交媒体浅层化的短视频可比拟。
相守相望,是匠人们至诚至精的匠心
《长城明月生心上》以拍摄团队抓取长城日出开篇,以长城守护者们修缮长城的故事收束,整个故事围绕长城和人展开,在平实有温度的镜头中,笔者看到了一群相守相望,不离不弃的匠人用匠心传承文明的故事,这份匠心既体现在「修缮长城」的过程中,也体现在《守望长城》的过程中。
在我国修砌长城的两千多年里,几乎每朝每代都对既有长城进行了加固与修缮,而看似重复的修缮过程实则是一门匠心独具的技艺。宁夏长城的修缮方法有土夯、片石干垒、石块垒砌、削山为墙、包砖加固等10余种,但长城修缮保护需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因此维修工程不能使用大型机械,工人们要经常钻到洞内跪着干、趴着干。艰苦的施工环境不仅考量着工人的修筑技艺,更考量着工人们的耐力与毅力。
修缮长城需要一份匠心,拍摄一部鸿篇巨制亦需要一份匠心。主创团队为了捕捉长城日出的拍摄角度,早早奔赴贺兰山上,找机位、架镜头。为了拍出真实、考究的镜头,一行人攀爬在莽莽苍苍的山峦之间,脚下艰难,却甘之如饴。
如果说,「守」的是记忆,是历史的痕迹,那么「望」的就是未来,是众生的期待。一守一望间,时间在流转,初心却不会变。在守望长城的路上,已有千万人走过了,而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幸运的是,历史的风尘终究没有也不会洗去这千年生命的少年英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