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这些电影原著绝对值得一读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nb.ifeng.com/a/20190916/7735980_0.shtml

对于具有庞大读者基础的文学作品而言,其影视化改编总也逃避不了这样一个讨论——到底是原著好还是电影好?不过前一阵子上映的电影《喜宝》就打破了这种固有模式,影迷、书迷难得统一了战线花式吐槽《喜宝》的粗制滥造。

当然,《喜宝》的失败源头并非因为影片没有遵循原著。实际上,我们也不应当把符合原著作为衡量小说改编电影的唯一标准。不过对影迷来说,阅读文字版不但可以了解电影版中缺失的诸多细节,也是拓宽对电影内核理解维度的最好方式之一。尤其当我们被烂片伤害后,不妨拿起原著洗洗眼睛吧。

今天,我们就给大家推荐几本值得一读的电影原著。这些作品都是不逊于电影版的存在,其中有些甚至可以算作是完完全全被电影给拖累了。

《雪人》:极具电影感的小说

豆瓣8.1

毫不夸张地说,电影《雪人》的惨败是出人意料的。影片的导演和其中一位编剧是勒卡雷小说《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电影版的主创,主演是法鲨和丽贝卡·弗格森,从阵容上来看好像想失败都难。可现实偏偏事与愿违,无论在豆瓣或是IMDb,《雪人》都没能拿到及格分。

《雪人》的原作小说是北欧犯罪小说天王尤·奈斯博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奈斯博在国内的知名度平平,但他的作品在英美犯罪小说名家中得到了一致拥戴。迈克尔·康纳利称赞奈斯博是“我最喜欢的惊悚作家”。

《雪人》是奈斯博“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第7本,不过没看过前作也不大影响本书的阅读体验。本书的主线聚焦于主角哈利·霍勒对一位名为“雪人”的连环杀人犯的追捕,而就在他即将揭开“雪人”真面目的当口,却发现爱人也被卷进了这场致命追缉。

奈斯博的小说悬疑氛围十足、人物个性鲜明,更极具电影质感。也正因如此,恨铁不成钢的书粉在看到电影之后难免抱怨一句:照着原著拍都不可能这么烂。而影版对原作的过度删减确实削弱了故事原有的张力。

《它》:美国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豆瓣8.0

史蒂芬·金的小说向来是影视改编的“重灾区”。作为史蒂芬·金的经典畅销书之一,《它》也被多次改编。17年上映的《小丑回魂》就改编于此,该片还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也是有史以来票房最高的恐怖电影。然而在万众期待之下,《小丑回魂2》却并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究其原因,大概要归结于取舍不当。

虽然史蒂芬·金的作品常常被归为“恐怖小说”,但其实这种称呼并不得当——他的小说往往是复合型主题。史蒂芬·金并不仅仅为制造惊悚而书写,他所描绘的恐怖,大都有现实的支点。读完《它》我们不难发现,真正令人感到恐惧的不仅仅是“它”这个虚幻的怪物的恶,而是作家借由种种意象所传递的内在社会性表达。更重要的是,在黑暗的外衣之下,史蒂芬·金总愿意保有一丝希望。也无怪乎《芝加哥太阳报》要为《它》鸣不平,称其为“美国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文本无法带给我们影像所能企及的那种感官刺激,但离开银幕上jumpscary,我们或许更容易体会到在一个精彩绝伦的恐怖故事背后的“浪漫理想主义”。

《告白》:极善与极恶只在一念之间

豆瓣8.8

毫无疑问,《告白》的电影版改编得极为成功。中岛哲也在片中延续了自己作为MV导演出身的优势,用视觉化极强的场景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观影之后再读小说,不难发现影版中的人物描写难免有些“脸谱化”。电影中,松隆子饰演的森口悠子俨然一位复仇女神的形象,回到文本中才能看到这个人物的更多侧面。

即便距离《告白》首次出版已经过去了十余年,但书中涉及的话题,譬如少年罪、同态复仇、人性之恶,在今天看来仍旧值得回味。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别让他们带走你的幽默感

豆瓣7.1

在圣丹斯收获评审团大奖虽然没能帮《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带来商业上的成功,但此片也凭借有趣而古怪的气质得到很多影迷的喜爱。

片中的迷影梗也是一大亮点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的主角是一位颇具“loser”气质的高中生格雷格,他游离于各个群体之外,只喜欢和死党厄尔一起拍摄短片,致敬那些经典电影,梦想有一天拍摄出属于他们的伟大电影。而罹患白血病的女孩瑞秋逐渐改变了格雷格原有的世界,随着瑞秋病情逐渐加重,格雷格决定为她做些什么,以陪伴她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

相较于片中呈现的温馨,小说多少显得有++点愤世嫉俗又夹杂着恶趣味的冷笑话。少了明媚青春片的俗套煽情,却多了真实凌厉的质感。

“也许在理性层面上,你明白某人时日无多,但在感性层面上,你并没有回过神来。等到真正回过神来的时候便是你感觉万箭穿心的一刻。”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天真懵懂的残酷

豆瓣9.0

虽然不受影评人待见,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仍旧凭借自己的题材与视角在影迷群体之间颇受认可。

男孩布鲁诺跟着家人由柏林搬到了波兰。酷爱探险的他很快对新家附近的“农场”产生了兴趣,隔着高耸的围墙和铁丝网,人们身穿条纹睡衣终日忙碌。没有人告诉他“农场”究竟是什么,所有人都禁止他发问。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布鲁诺悄悄溜出家门,结识了铁丝网另一边的同龄男孩什穆埃尔。

某日,什穆埃尔的父亲失踪了,于是布鲁诺决定穿上和什穆埃尔一模一样的条纹睡衣,到铁丝网的另一边帮他寻找父亲,作为两个人分别前最后的探险……

小说全文以小男孩的视角展开,以孩子懵懂的口吻和天真的想法描述了当时残酷而令人窒息的景象。如果影片完全按照小说的视角来拍摄,或许会成为《爸爸去出差》一样的作品吧。

《如父如子》:何以成为父亲

豆瓣8.9

熟悉是枝裕和的影迷都知道,这位毕业于早稻田的高材生几乎一手包办了自己电影的剧本撰写工作。而在拍摄之余,他也完成了自己曾经成为小说家的志向。是枝裕和不少知名影片都拥有小说版本。

也正因如此,是枝裕和小说完全可以看作是对电影文本的绝佳补充,比如主角详细的成长故事,也更为清晰地展现了同一创作者在运用不同媒介时表达的差异性。

回到故事本身,《如父如子》看似有着一个“狗血”的故事外壳——一对夫妇发现自己报错了孩子。当然,是枝裕和不会将重点放在家庭伦理苦情剧上,主角对“父亲”身份的认同,血源与亲情的必然联系,才是真正引发迷思的主题。

除了以上几部已经影视化的小说,还有两部已经售出影视版权的小说同样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