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想讲点中西文学的差异的,后来一想还是算了。而且我也没时间引经据典地去认真分析两者的差异,以后只能浅层次谈自己的看法。
如果没有《红楼梦》会怎样,其实已经有很多人回答过,没有《红楼梦》不会怎样。有没有《红楼梦》,你的生活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你要从文化的角度去讲,当然没有《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没有《红楼梦》,我们谈自己郭嘉的文学的时候,就没底气。
我谈这个话题是想表达,“文学名著”有什么用。有些人总说,现在没有写得好的。但是什么叫“写得好”,有的人并没有标准。只是因为大家都爱这么说,我也这么说罢了。
有些人批评那些刷某抖的,说有时间不如多看看书(而且主要是文学书)。还有人批评看网文的。说有这个时间,不如多看看文学名著。我觉得说这个话的人,不是学生,就是小资。我以前也总爱说这种话,但是现在我不说了。我觉得与其看看文学名著,不如刷刷某抖。
首先看文学名著,并不会让你变得有钱。人都是有功利心的,不功利的那属于物质丰富的人,因为他们已经过了“功利性”那个阶段,现在就要求点精神上的富足。
我之前的文章里说,文学名著,大部分没用。文学只有写现在的事情并且写得好的,才有用。
有些底层百姓,特别喜欢姜文的《让子弹飞》。但是《让子弹飞》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美好了?并没有,这部电影只是让大家在讽刺别人的时候,有“梗”可用。
现实中,经常是鲁四老爷用“吃凉粉的梗”来讽刺祥林嫂,而不是反过来。
人血馒头可以用来批判任何人,不分好坏。“吃凉粉”可以批判任何人,不分好坏。
什么叫好坏呢?损坏了自己利益的人,就是坏。给自己利益的人,就是好。鲁迅说,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
《隐入尘烟》被大家歌颂,但是为什么大家忘记了网剧《开端》呢?为什么忘记了《少年的你》呢?因为有些文艺作品,不符合自己的利益。你觉得《无名之辈》是在为老百姓发声,那么《开端》呢?
那些经典的梗,只是让某些人在批判别人的时候,有“梗”可用。所以,纯批判性文艺作品,没什么用处。
鲁迅的批判,并非只是简单批判。鲁迅写《祝福》和《孔乙己》,给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祥林嫂的唠叨,“我真傻,真的”。孔乙己的茴的“四种写法”。
其实祥林嫂和孔乙己都是时代的受害者,但是鲁迅偏偏把这两种人“丑陋”的一面表现出来,把他们的悲惨“隐藏”起来。大家看到的,只是他们的可笑而丑陋的一面。这是鲁迅的高明之处。当然鲁迅对孔乙己有批判,但是也有同情。
《底线》里面有很多事情,需要回炉重写。现在不是没有事情可写,也不是只有“科幻和幻想”可写。你要是有鲁迅的功力,一件小事都可以写成经典。
文学为什么没有经典,首先你得知道写作的意义是什么,才能产生经典。你不问意义,只问经典。当然没有意义的意义,也是一种意义,但是没有意义也需要标准。比如我觉得王小波的小说,就没什么意义,你看他的小说,只是感觉到智者思维的乐趣,反讽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