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部科幻电影上映,在之后的几十年中都获得了认可,时隔35年,它的续集讲述了前作三十年后的有关于复制人的故事……
35年前,科幻电影《银翼杀手》问世,成功将观众带入未来,它一直被称为电影史上最佳、最重要的动作片之一,其影响深远已经开始渗透到电影、电视、音乐、艺术、时尚等领域,甚至在课堂上也能看到这部电影的身影,续作《银翼杀手》继续带着万众期待而来,重新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令人痴迷的科幻世界中。
关于银翼杀手宇宙:
原著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故事是发生在核战后,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植物都濒临灭绝,所以电影中衰败城市中出现的小黄花、树、木头、狗、羊都变得非常稀奇,也分别承载了故事不同的暗示。
废土之上
在原著小说《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一书中,作者菲利普·迪克(PhilipK.Dick)曾反复提及“尘埃”一词。感觉很多人都在和尘埃搏斗,无穷无尽的垃圾在人类居住地蔓延扩张,吞噬一切,就算是最不敏锐的人类,也感受到他们的小公寓、小街道、小城市,甚至是地球终将会“垃圾化”。
伊西多尔说:“尘埃最终会杀了我。”
科幻电影的内容核心是关于科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操控科技或者是科技反控人类?从而造就了不同的未来世界。而废土朋克科幻电影是科幻电影的一个子类型。
废土朋克与赛博朋克、蒸汽朋克等科幻类型同时存在,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由于风格独特,其在科幻电影类型片中又有着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与地位。废土朋克电影是基于人类文明被核战争完全摧毁的现实,在末日般的黑暗风格基础上创立内容,如果说反乌托邦电影是表现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内部所涌动的黑暗与危机,那么废土朋克就是已经将这种危机与黑暗释放完全!
在罗伯特·格兰特的《科幻电影写作》中,将“废土世界”定义为:“环境被彻底破坏,自然资源被消耗殆尽,纯净的空气和水极其罕有。食物缺乏,疾病蔓延。一小撮特权阶层控制资源,与普通民众隔绝,但最终仍不免面临末日。人类灭绝,留下荒凉的星球。”
说起来“废土”通常与“朋克”这种风格结合起来进行美学创造。
而“朋克”在电影中又有“赛博朋克”和“蒸汽朋克”之分;两者有时还会和“废土”结合进行世界创造。如果以三种影片对科技的态度和看法来排序的话,次序由积极到消极:第一位将是蒸汽朋克电影,第二位是废土电影,第三位是赛博朋克电影。
赛博朋克电影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信任,如《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阿丽塔:战斗天使》、《心理测量者》等影片中都有所表现。
人性意义
“是什么定义了人类?”这是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提出的问题。
而从《银翼杀手》中我们可以发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冲击着我们原本对自我的定义,动摇我们前行的方向。这不是人性的价值和意义第一次受到质疑。身份认同危机的母题贯穿着前后两部《银翼杀手》,双重身份总能为思考人类社群与伦理提供绝妙角度。
《》全片几乎都是围绕人和仿生人这对双生子来展开的,仿生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回忆、没有过去;其次他的未来总是迫近的。因为他只能活在当下,所以他想去和世界建立联系。《银翼杀手》这部电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从头到尾想要自己创造一个哲学概念,这个概念是关于生命的解放,人性的压抑。
我会不会就是那个特别的存在?那个唯一?那个诞生的奇迹?
当古希腊人讨论“认识你自己”的时候,这个命题就适用于所有人:从半神到人类、阿伽门农或者俄狄浦斯,都需要聆听命运的呢喃……不过最后的最后,俄狄浦斯依然可以傲然回答:“降下这悲惨命运的,是阿波罗神,但是戳瞎我双目的,是我自己。”
在《银翼杀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罗伊,一个体育型仿生人,他想逃脱作为努力的恐惧,最终却救了敌人,拥抱白鸽,在雨中“死去”。罗伊这一连串不符合逻辑的行为,在影片高潮处被强调,又随着他“雨中泪水”的宣言被升华。
“我曾见过人类无想想象的美,我曾见太空战舰在猎户星座旁熊熊燃烧,注视C射线在天国之门的黑暗里闪耀,而所有过往都将消失于时间,如同泪水消失在雨…死亡的时刻,到了。”
《》与《银翼杀手》都不同与以往的科幻片,它们展现出比其他电影更深沉的对未来的绝望。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为正确的事情死亡”。
视觉科幻
科幻电影往往以视觉奇观作为独特的影像语言来进行科学性、探索性与未来性的故事。这样能让观众从视觉心理上感受到一种真实性、艺术化与陌生化的视觉艺术之美。我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根植于中国文化精神的观念表达与创作定位,将中国科幻电影的中国式视觉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美学上,《银翼杀手》和《》可以说是“赛博朋克”的电影美学派别中最杰出的作品。
《银翼杀手》在年3月《银翼杀手》荣获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与“最佳视觉效果”奖。作为一部续集,《》的成功完全可以拿来吹嘘,首先它是一部独立完整的电影,无论是世界观上的构建还是人物情绪的积累,都不需要借助前作来铺垫。在《》中,你会感受到导演对原作的致敬:奇幻的光影流转、雨中独白,尤其是原作中“天使如火焰般坠落,海岸咆哮着雷声”的台词,都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中的所有元素:灰色的屋顶、反光镜中透出的浩瀚全景、后工业场景下生锈的贝壳、放射性废物炙热的光芒、还有糖果色的广告、令人感到压力的巨物奇观等等,这种世界末日的废土废墟,一切都和《银翼杀手》最初版本相呼应。
每个镜头都在告诉观众“这是继《银翼杀手》之后,《》同样能给你惊喜。”在续作中琳琅满目的3D广告、全息虚拟的人工智能女友、飞驰而过的空中回旋车、萧条无边的科技城,都是导演和摄影运用一系列前所未见的视觉奇观,将电影的赛博朋克之风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银翼杀手》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实景搭设,而非绿布拍摄。
电影呈现了各种新场景和新技术,同时依然保留黑色电影的基础,影片延续了上一部作品的老旧氛围,视觉特效负责人表示:“依据设想,数据库因为一场灾难性事件而全部清零,丹尼斯拒绝任何看起来像现代触屏或者数码技术的玩意儿……因此我们选用4*3宽比高的老式监视器和图像。”
只能说这样用心的续作确实很少。
结语
科幻片是对未来的想象,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人都要追求自己生存的空间,但是在这个选择和自我成就的过程中,不应该丢失的就是“人性”,很多科幻电影都会引发人们的深思,不管是从人性方面还是从生态自然方面,科技发展与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的转变息息相关,科幻电影诉说的都是未来的故事,那里面的未来离我们还有多远?
当电影中的影像越来越接近现实,我们该如何正确的面对?
这些科幻电影只不过是给了我们一个参考的模板罢了。
文原创,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