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可以不时从新闻中获得关于核相关的消息。就在本月17号,北约开始举行代号为“坚定正午”的核威慑演习,而俄罗斯的“格罗姆”年度核演习,按照惯例也将在10月下旬举行……
习惯了和平的人们,似乎突然就被推到了核风暴边缘。如何理解那个相对陌生的核未来呢?科幻作品或许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全的想象空间。
一来,科幻很实际。科幻作品的诞生往往源自于作者对时事的关切,比如智能机器、太空旅行、外星人、环境污染、核战争等等,当一个人就这些问题进行创作时,很可能发现自己写出来的就是科幻。早在年,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等一批科幻作家,就已经描写过核战争威胁和世界末日的场景了。
同时,科幻又跟现实拉开了一定的距离。科幻是一种预言,要求创作者们必须超前一步,去想象那尚在概念中的技术和未来。在年写原子弹爆炸,就不叫科幻文学,而是现实文学了。创作者们以各种形式来预测可能的未来,并提出避免危机的方法,这种时间和空间上与现实的距离感,可以让读者在较为安定的心理阈值内,去思索一些或严肃、或敏感的话题。
在诸多让世界毁灭的因素中,核战争还是一个新手,出现不到百年的时间,但发生概率可比小行星撞地球、超级病毒、AI反叛、量子坍塌之类的大多了……核时代到来之后,核战争、核威胁就成为末日文学中常用的催命符。
那么,科幻作家到底是如何想象核末日的呢?他们笔下或镜头里的核末日,会成真吗?
前核时代: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在核时代到来之前,关于未来战争、世界末日的科幻作品已经很流行了。比如被视为早期“后末世小说”的经典范例——《后伦敦谈》(AfterLondon),就描述了这样的末世场景,与核战争之后的世界大差不差:
在突然降临的灾难之后,伦敦人口骤减,植物疯长、人迹湮灭,乡间复归自然,英伦湖屡屡成为战争的通道,无辜者遭受蹂躏,少量的幸存者开始过上了一种准中世纪般的生活。
同时期的小说《世界之战》,毁灭地球的则是与火星人的战争,以及它们的新式武器——热线。
看起来,末世都是一样的凄凄惨惨戚戚。这时候原子物理学已经发展起来了,只不过此前,作家们只懂得少量科学知识,所以作品还是以探险为主,写的故事大多是太空歌剧、怪物和“危险发现”之类的。
当然,也有少数科幻作家接触到原子物理这门深奥的学科,并将其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比如年,威尔斯在连载小说《先知三部曲》中,首次提到了“原子弹”这个词,并在年的电影《笃定发生》中展示了蘑菇云的效果。奥拉夫·斯塔普尔顿在年的作品《造星主》中,让一个地球人灵魂出窍,漫游宇宙,最终发现银河系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战争,亚原子能让一个个星球都灰飞烟灭,整个银河系开始瘫痪。这时期,距离美国第一次核实验还有将近十年的时间。
显然,尽管这时候有些人意识到了核战的威力,导致末日的威胁,但很少有人生动刻画一场核打击,而是将核战争放置在遥远的未来、遥远的太空。科幻读物《新奇故事》的编辑就直言,自己对爱因斯坦的理论并不全懂。
核威胁,就像遥远的海市蜃楼,读者们可以看到末日场景的“整片森林”,但对世界如何被核摧毁的细节不甚了了。
(科幻作家、《新奇故事》杂志主编约翰坎贝尔)
变化发生在年,这可以说是科幻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坎贝尔成为《新奇故事》新任主编,以科学为主导的科幻创作开始流行,这时候关于核能的故事开始见诸报端,以至于原子弹在广岛与长崎爆炸时,很多读者都觉得已经见过了。年《新奇故事》发表了海因莱因的《爆炸发生》,其中预言核能工厂会对地球产生威胁;年罗伯特·海因莱因发表于《新奇科幻》的一个中篇小说,则预言美国将被拉入二战,并制造出一种核武器用来结束战争。
(美国首次核试验)
年刊发的莱斯特·德尔·雷伊《提心吊胆》,讲述了一个核工厂的爆炸——能够消灭五十英里内的一切东西。
不难发现,科幻预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正在变得越来越近。终于在那一天,年7月16日,美国进行首次核试验,在新墨西哥州索科罗以南测试了一枚15-20千吨的核武器。核时代,真的开始了。
威慑纪元:军备竞赛与反核运动的“掰头”
年,两颗原子弹宣布了二战的终结,核战争开始作为科幻主题,贯穿整个冷战期间的核威慑纪元。
年,苏联引爆了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个研制并成功试验核装置的国家,从此美国就不能再将核武器作为进攻型战争的工具,于是,核威慑力量形成。在物理层面,核武器作为威慑的军事工具,足以以一种攻击的方式威胁对手。在心理层面,只有存在使用这些武器的意愿,才能保证威慑的成功。从这个角度看,发动核战争的能力与意愿,才让威慑变得可信,同时也让核威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一场围绕核的军备竞赛展开了。美苏为主的世界开始你追我赶,年苏联刚引爆了代号为“第一闪电”的核武器,美国就在年测试了极具破坏性的“超级炸弹”氢弹作为回应。四年后,两国都测试了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军备竞赛上升到一个可怕的新水平。到了60年代,美国已经开发出了“三位一体”的核威慑系统:带有核弹的远程飞机、陆基洲际导弹与配备核弹道的核动力潜艇,几乎很少有人能够同时摧毁这三个系统。
(苏联的“沙皇氢弹”)
“江山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有核时代的开启,让科幻作品对核战争与核武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