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会相信阴谋论社会经验匮乏,知识

作者/拙棘来源/学术星球

之前谈了两句阴谋论。相信阴谋论有意志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一种或可称为“智识懦弱”的意志软弱:

急于获得解释,不愿面对复杂状况带来的不确定感,为此不惜放弃清醒的头脑。

但阴谋论的信徒往往也存在分析能力、知识水平方面的缺陷:

他们对社会的运作,特别是对作为行动主体的某些机构、某些个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想象,无法评估不同证据的可信度和分量。

阴谋论信徒的基本表现就是对社会的认识有巨大的问题,什么都不懂,但又有一套似乎什么都能解释的“深刻”逻辑。

前几天读施克莱的文集,里面谈到她解读文本、分析社会政治事件的方法论,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她拒绝凿之过深。

什么意思呢?她觉得,作者的意图也好,行动者的动机也罢,一般来说都没什么玄奥离奇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准确解读作者的意思、把握行动者的动机很容易。相反,施克莱觉得这是再难不过的事情了。我们来具体讲讲其中的道理。

人就是这么一种东西,我们一点不陌生。结合时代背景、成长经历、天生的性格、既有的写作传统......我们可以有根有据地还原、把握到作者/行动者的想法。不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就在现象里,而非隐藏在不可见的深层。

难处就在于对现象的把握。

我们要在生活中、小说里了解不同的人物类型,把握不同类型的人物说话做事的情理逻辑,要熟谙不同场合、不同写作传统中说话做事的具体规则,最终要把特定文本、特定行动准确还原为特定的人在特定环境中合情合理的言说/行动。

哪怕确实不合情合理,也可以就“不合情合理”本身给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比如,他为什么会这么离谱呢?因为他童年......

要做好这种理解工作,最大的障碍是经验的匮乏,没见识过、难以想象、难以理解一些人物类型、情理逻辑、习俗规矩;其次是缺乏一种敏锐的把握能力,即根据有限的信息,快速定位特定人和事的类型,再根据具体信息作出个例化修正的能力。

各种各样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往往是无能又急于卖弄的偷懒做法:

脱离具体分析、幻想背后有一条非常清晰简单的“深刻”逻辑可以解释一切。

这只是貌似深刻的肤浅。而停留于现象,把特定言说/行动的意涵合情合理地还原出来,这恰恰是一种看似肤浅实则深刻的做法。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对天才的各种幻想。

总是会有人相信存在十多岁就熟读四书五经、了解康德黑格尔、掌握好几门外语的天才。懂一些皮毛的小孩当然有,但都已经展现给你看了,已经快演不下去了。

我也认识不少top2毕业的朋友,他们优秀归优秀,但都遵守基本的科学规律,没有任何神秘之处。好骗的人就很容易相信违反科学规律的牛X现象。

须记得:少林寺历史上能身兼20多项绝技的已经是几百年一见的绝世奇才了,鸠摩智不会72绝技,他只是在用小无相功唬人。

这是识人,读书也是一样。一种很容易博得无知观众的掌声的做法是略过对作者、对文本具体内容的细密分析,稀里糊涂地解读出一大堆深刻道理。

相比胡思乱想地“读深”,如其所是地“读浅”当然更对同时也更难。

无论是读太深还是读太浅,用以判定其错误的标准是一致的,这就是妥帖地重构作者的运思过程,体会他的从容俏皮或沉重无力,然后尽量把自己的感想和作者的实际想法区分开来。

总之,人没有什么神秘的,但要理解一个具体的人,理解他的言说和行动往往并不容易。

“不神秘”和“不容易”并不矛盾。

神秘化往往意味着跳过艰难的具体分析、胡编乱造出解释。真正困难的工作是细致妥帖地还原现象,就像做缝合手术一样,把特定言说/行动一筋一脉地嫁接回它归属其中的那个世界,使之和我们的常识、和那个人、那个写作传统、那个社会环境融为一体。

还可以顺带着闲扯两句电影。

没什么文化又急于表达自己深刻见解的文青很喜欢一类电影,那种“揭露”人性的深处,特别是人性丑恶的片子。

就像拼命加芝士、拼命加辣的韩国食物一样,这种电影就是拼命“暴露”人性之恶,似乎越恶越深刻。

但这当然并不深刻;并不是把人往恶里想就意味着深刻。

关键要有合情合理的人物成长线索,有那种停留于现象但又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细节的敏感性。(完)

本文授权转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