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曾说:“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梁漱溟先生和中国古代“出世”和“入世”两种人生态度不同,梁漱溟将人生态度分为三种。这三种人生态度分别为:“逐求”、“厌离”和“郑重”。一第一种为“逐求”,在近代的西方人中表现明显。他们为外界的名利食色及享受所吸引,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为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这种态度实际上源于对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极端追求。由于目标的坚定,很多时候入了极端,以至于和其他方面失了平衡。将此种人生态度理智化,最终成为了一套理论——哲学。而西方所发展起来的天主教及基督教,对异教徒的态度,对别种宗教的态度也无不有这种“逐求”的影子。如历史上对布鲁诺的迫害,“十字军东征”等。第二种为“厌离”。当人转回头冷静地观察自己的生活时,便会觉得人生太苦。世间生活不但是处处虚妄,很多追求并无意义,万般法门“四大皆空”,身边人贪嗔痴慢俱全,越看便越会觉得人生太没意思。这时,人便有了“厌离”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在文化上的表现便是佛教。第三种为“郑重”。实际上是人经过了“逐求”或“厌离”的阶段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人生的意义,从而能自觉而尽力地生活。在文化上的表现大概就是儒家了。凡事内求,孜孜修身。既不为鬼神所累,也不为物质所奴役,只是尽力生活而已。逐求是世俗的路,厌离为宗教的路,而郑重则是道德的路。逐求是商道的原则,厌离是人道的原则,而郑重则是天道的原则。追求是往前看,厌离是往后看,而郑重则是活在当下。人在年轻时,往往雄心壮志,这时人生态度上“逐求”会占主导地位。及至到了中年,成功了的很多会觉得以往所向往的得到了也不过如此,如此有人转向“厌离”,如很多成功人士为抑郁症所困扰,甚至有很多人选择自杀。有人则转向“郑重”,选择平静的生活。当然也有人“逐求”不已,最终成为领域内的佼佼者。然而这些人由于其追求的领域太纯粹,往往在其他方面易招来非议,如纯粹的成功商人李嘉诚。当然这也只是自然的平衡法则使然。通常情况下,人可以由逐求而进入厌离,最终进入郑重,当然也可以由逐求而直接入郑重。由逐求入厌离最后转为郑重的,尤为困难和难得。正如真正的纯洁不是一无所知的天真幼稚,而是经历了黑暗和沉重,折断了翅膀,还想飞还能飞还飞得起来的状态。二作家豆豆的三部长篇小说《背叛》、《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分别出版于年、年和年。是当代小说中少有的集思想性和现实性、娱乐性及教育性为一体的文本佳作。这三部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极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