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dashoubi.org.cn/e/wap/show.php?classid=3&id=268435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孙雯11月1日晚,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将来到上海外滩江畔的建投书局出席最后一场在公开活动,为他一周多中国之行画上句点。这次,麦克尤恩是应上海译文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邀请而来。从北京到上海,文学盛典、作家对话、作品诵读、写作工作坊……几乎每一天都排得满满的。10月31日下午,麦克尤恩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与刚刚凭借《封锁》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小白有一场对谈,主题是:骇俗者·梦想家·魔术师:伊恩·麦克尤恩的风格要素。活动结束后,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感觉麦老挺累的”。麦克尤恩不仅是英国公认的国民作家,还是布克奖和耶路撒冷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以其充满魅力、风格与敏锐智慧的作品和为叙事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在世界文坛上名闻遐迩。对很多中国读者而言,最熟知的是他的代表作小说《赎罪》,这部作品曾被翻拍为电影,获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第64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奖。截至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已引进出版了伊恩麦克尤恩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赎罪》《甜牙》《儿童法案》等十七部作品,最近出版的两部作品是《坚果壳》和《我的紫色芳香小说》。麦克尤恩北京和上海谈及的话题,自然与文学相关,也有这个时代的热门话题——它们同样进入了麦克尤恩的写作范畴。比如,人工智能。麦克尤恩最新写的小说就与之相关,小说中的“我”是一个电机工程师——“我”带着未婚妻去见她的父亲,同时带了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什么都懂,“我”未来的岳父是莎士比亚专家,他和机器人相谈甚欢。“我”的岳父觉得,这个(机器)人这么有文化,肯定就是自己的准女婿。到最后,他的真女婿没有打破岳父的美梦,“我”就扮演这个机器人,对老丈人说“我到楼下充充电”。但是麦克尤恩说:“我希望这样一天,不要在我生活中发生。”问:麦克尤恩先生对电影《赎罪》有怎样的评价?伊恩·麦克尤恩:我当然也不希望这部电影拍得比我的小说好,对吧。(全场笑)比起小说,电影本身会有一些不足,比如,一些元叙事不能完全体现出来,在表达人物的心境、心路历程、内在情绪方面,文本更直接、更深入,电影肯定会有一定的遗失。但电影也有自己的长处,会让你有身临其境感,观众看到亮闪闪的屏幕,可能有直接代入感。另外,演员和导演也会把自己的风格带到叙事中,比如扮演布里奥妮的斯奥里兹·罗南,她现在已经是非常有名的演员。当时她只有12岁,我非常惊讶这个12岁的小姑娘,能吃透作为一个演员演好这部电影所有的要素,这非常了不起。《赎罪》海报网络图我很不开心,因为看电影的人好像比看小说的人多。(全场笑)我作为一个作家,在这里跟你讲15分钟,其实效果还不如看电影冲击大。问:包括《赎罪》在内,麦克尤恩先生很多作品中的人物,有一些人格的缺损,或者说,您的很多小说有点像卡夫卡——经常写一些好像身体有点残疾,心理有点孤独的人物,您本人很孤独吗?伊恩·麦克尤恩:我其实一点也不孤独,我的家庭人口众多,一直可以找到伴,我如果真的很孤独,可以去酒吧喝喝酒,很快就可以打消这种孤独感,所以孤独不是问题。相反问题是,生活在现当代社会,我们独立的空间不够大。网络时代,大家有智能手机,时不时翻出手机看一看,获得新的信息,反而自己独处静思的空间少了很多,网络侵占我们的生活,要回到本真、比较自我的状态,就比较奢侈了。写小说关键要找到一个合理性,或者说找到一个合理的叙事。比如说,在上海这座城市有万的人,你是谁?你在你的命运当中到底处于哪一个点?这样一个城市里大家每天很忙碌,你每天是怎么面对你的城市?尤其是当今的中国每天面临着巨大的变化,这里的人是怎样应对这些挑战的?这是小说家比较关心的。我为什么会写那些性格上有点缺陷的人——不管心理还是身体,反正各方面比较怪、有点缺陷的人?我觉得不能写那些生活很完美、完全拥有幸福的人。小说人物的生活中一定要有各种矛盾,这样我作为小说家才觉得是有趣的,是可以去探索的。通过一些情节、人物塑造反映出生活不完美以及个体各方面的缺陷,我才可以进一步去探索人性。问:有人说你是“恐怖的伊恩”,你怎么看待这个说法?伊恩·麦克尤恩:当然了,我创作的很多小说,尤其是很多短篇,都是非常阴暗的,很多人可能会喜欢我这种文风,也可能有些人很讨厌它。但随着我的写作生涯的发展,我觉得自己也有一定的改变,当然,我还是对生活中的不完美、缺陷的性格、对人性的探索非常感兴趣,但是,我现在渐渐会让更多光透进来。所谓的光,就是各种话题,包括爱情、政治、科技、音乐、法律各方面的元素都可以在我现在的书里找到。我45年的写作生涯,不可能只写阴暗的东西,不然的话,我大概就被关到精神病院了,也不可能坐在这里跟大家对谈。问:《梦想家彼得》是光透进来以后写的吗?伊恩·麦克尤恩:这本书是最容易写的,作为一个父亲我每天要给我的孩子读故事,他才能睡觉,不读就不睡。我要为他们创作点故事哄哄他们吧。当时,我觉得要写点我的故事给我的两个儿子,每天晚上哄他们睡觉,我说每天你要进入我的书,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他们要有点反馈给我,就是要有读后感和分享。在英国,一个小孩去上学,坐在教室里,如果走神会被老师说的,我想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写一本书,鼓励小孩多做点白日梦,多有点奇思妙想。所以,我这本书有个单一角色叫彼得,同时这里面提到很多物件,比如猫也是我家的猫,房子和花园也是我家的房子和花园,这些故事都是我写的睡前故事。这本书一年以后就出版了。这本书出版以后,《金融时报》派了一个记者来采访,她就是我现在的太太。所以说,写小说、写故事可以解决你生活中的孤独问题,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问:麦克尤恩先生近阶段写作中不断回顾、重新审视年轻时代写作的状态,包括《甜牙》、《我的紫色芳香小说》,其中真实反映了二十五六岁时年轻的麦克尤恩的写作状态、生存状态,作者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比如,《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让人觉得他对犯错的、拿人家稿子的人始终抱有一种特殊的同情。伊恩·麦克尤恩:经过我们的讨论,我觉得我们一点点在向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在靠近。我觉得所有的作家多多少少都有点“偷盗”的行为,大家在写作之前都是从读者这条路开始走的,很多人最后变成作家,一开始也是因为是读者,走上写作这条路。在成为一个作家的时候你会看到,其实你之前有那么多作家已经发明了一千种写作方法,其实都是老方法,都是旧时代那些写作大师留给你的很多财富。就像物理学家牛顿说的——我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所指的巨人,可能是指哥白尼、开普勒,或者其他的科学家,他们给他带来可以帮助他更好领会世界,能够开发自己理论的东西。其实在这方面还有一个危险性的要素,我们也要去体察到。有一个美国物理学家把牛顿这句话反过来说——我之所以在我的科学研究方面停滞不前,就是因为我肩膀上站了太多“巨人”,反而压得我喘不过来气,看不到一些事实。我觉得像我们这样已经成名的作家,不应该去压抑那些新作家,你要给新的作家留一点空间。反过来你作为新作者,你刚刚从读者的身份转到作家,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你要试图把你肩膀上的巨人去掉,不然对你自己的写作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给你造成很大的障碍。所以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把巨人从你的肩膀上去除掉,好像有点复杂,跟杂耍一样。问:未来人工智能也会写小说了,您如何看这个问题?伊恩·麦克尤恩:关于人工智能,很多人都非常担忧它的到来会不会给人类和个体带来一些冲击。很多人想:机器人比我聪明,我该怎么办?其实大家不用担忧,其在现实社会中也有很多人比你聪明,不一定是机器人,所以每个人都已经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不然也不可能活到现在。对人来说,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们有自己的意识、思想,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自己的肉身在这里,作为AI它可以写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但它没有人体做感知——最源头的东西。因为你有身体,可以感知疼痛,可以有情感,怀旧的情绪,兴奋的情绪,后悔的情绪,所有这些都是由肉身给你带来的。我们也不要忘记在我们脑子里一共有一千亿神经元,每一个神经元有七千个和整个身体联系的接口,所以整个人脑和身体连接性是非常高的,目前也没有任何AI和机器可以替代。就算可以替代,人脑也就大概一公斤扛在肩膀上,里面大概一升液体,耗电量可能就是25瓦。哪个机器人、哪个AI可以和人脑比,目前来说,有这副肉身在,你可以感受一切、体验一切。我们不要忘记我们自身的这些优势。问: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大数据控制了,包括你看哪本小说,都会有推手专门推给你,那写作还有什么意义?小说的目的就是给你提供一种选择的可能性。伊恩·麦克尤恩:除了我刚才所说的人体是有肉身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可能也要考虑。除了我们人体的优势,当然还有一些劣势,或者一些未来不太好的可能性。我看过一本小说——有一个人继承了一笔遗产,买了一个机器人,是男性机器人,这个机器人爱上叙述者的女朋友,是非常经典三角恋的故事,它非常具有现代意义。三角恋其中一方是机器人,这个故事就变得非常有趣了,这个女朋友到底有没有对男朋友不忠,这个机器人是不是有自我意识。当然机器人区别于人要看机器人是不是有人的意识,这个通过图灵测试是可以去检测的。但是,我觉得最终你要看科技发展以后是不是机器人人能替代人脑,我觉得要通过写小说测试,一个AI写出一个完全原创的小说,没有抄袭的话,那么可以判断这个AI有人脑功能的。但这就点来说,不可能百分之百确定。但是我也不知道。因为未来科技发展非常快,像量子计算机再有进步的话,可能人脑还要有一公斤背在肩膀上,而3毫米小直径“人脑”会开发出来,现在有很多科幻小说也在写这点。但是科幻小说恐怖在于有的时候它们真的是可以预测未来,说不定未来的界限就是因为有科幻小说的存在,反而是可以实现的。说不准,3毫米的小脑子可能不是一个人的头脑,是集中了一群作家,一群智士的头脑。反正挺恐怖的。问:也许人工智能能够创造出一个比小说更能够吸引人,更有爆炸性的效果,我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写作?或者说你所有写作效果都被别人所预判,作为作者,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伊恩·麦克尤恩:我觉得各种艺术形态最终一个目标或者诉求就是要探索人性,我们搞文艺活动,从事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我们也是和科学家一样也在探索这个世界,只不过他们探索的是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我们探索的是人性秘密,或者人性隐秘的角落,可以通过我们的创作反映出来。所以,对于我来说,文学创作就具有这样的意义,它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自己,我们到底是谁?我们到底要进行怎样的生活?和科学探索是可以平行完成的,而不是只能科学探索这一种可能性存在。提问来自主持人、嘉宾、现场读者上海译文出版社供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