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今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观察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观察——以周立波的《山乡巨变》为分析对象文/卓今周立波在《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中勇敢地直面艰难而复杂的“土地问题”和“农民问题”。他以作家的视角考察和探索中国的政治制度、治理水平、发展模式等问题,在这个价值框架之下,他也探索人性、审美、乡村文化传统。“延安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经典化一直被搁置,比它早的现代文学和比它晚的新时期文学都得到了充分地阐释。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和忽略的作家、作品。从阐释学的角度观察它们的经典化问题,发现它们在形态、规律、发展模式、干预手段等,都不同于现代文学和古典文学的经典化。公共阐释中的公理的极端自明性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显露。由于经典化的变动的时间值和空间值因素,任何一种判断可能都为时过早。受时代变革的影响,经典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因素也相应发生变化。当代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取决于一些新的变化:1、观念的变化,读者期待视野发生更迭;2、形式融入大量新元素,其价值有待重新评估;3、文本可阐释的空间多种可能性的生成;4、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变动;5、学科发展的技术主义与历史主义内外诱因,促成文学的隐性要素变为显性;6、民族文化战略意义主导下的文化意识的崛起。周立波的部分作品恰好都能适应这些变化,被时间筛选过后,他的两部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在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方面,其固有的价值和被阐释出来的“新的”价值渐次显现。一、《山乡巨变》的“遮蔽”“前理解”问题考辨讨论当代文学经典化是困难的,是否能成为经典带有很大有不确定性。“某些文本生来就是文学,某些文本是后天获得文学性的,还有一些文本是将文学性强加于自己的。从这一点讲,后天远比先天更为重要。重要的不是你来自何处,而是人们如何看待你。”[1]即便是有些作品它的文学性很强,由于某种原因,它依然需要通过时间距离发生作用,同时代读者和批评家很难跳出观念的遮蔽和“前理解”。经典有很强的“可阐释性”,当某个经典作品没有得到充分阐释,它就要面临被搁置几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的命运,直到人们给予它足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8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