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影视还不普及的时候,小说曾经风靡一时,很多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会捧着一本小说,如痴如醉的在被窝里挑灯夜战。夹带着小说初入校园的,通常多半是校园的风云人物。成年人的世界更不必多说,看小说世界之最不曾评选,但是如果评选的话,估计不上本是无法拿到迪尼斯记录的。
后来,影视慢慢普及,小说因此渐渐被拉下“神坛”,许多人慢慢因为影视的出现而一度废寝忘食。就连那些原来痴迷于小说的也有人会说:“小说,我都看了会写了,还有什么看头?”
再后来,很多人都认为看影视更过瘾,不过也有人觉得看影视过于肤浅。当然,两者均有自身的优势或者无可代替的价值。
影视的视觉冲击力更强大,刺激感更明显,场面情景更具体。
影视的出现,让文学和艺术元素,具体直观呈现在观众面前。男女主人不在模糊,让人一看到孙悟空就是到他是孙悟空,一听到李逵两个字,脑海立刻呈现李逵的模样。大观园是什么样子一目了然,三英战吕布数月之后,依然历历在目。
影视的呈现方式让人接受起来更轻松。
影视可以让人们一边聊天,一边欣赏;一边工作一边享受。影视一开始普及的时候,许多家庭经常一边吃饭一边欣赏《新白娘子传奇》,酒足饭饱之后,视觉大餐依然意犹未尽。
影视更具人性化。
影视更具人性化,只要耳朵和眼睛有一样正常,人人可以进行。小说就不一样,即使你耳聪眼明,如果没有进过学堂,没有念过书,这是万万没机会触碰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影视的出现更具人性化。
随着影视的普及,许多经典被被不同的剧组反复翻拍了许多次。这样一来,许多人对影视的优点就产生了质疑,许多人得出一个结论,即使现在的影视可以脱离小说,直接由剧本产生,影视也永远代替不了小说。
影视可以弥补小说的不足,但小说的有些情节,影视无法展现。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影视可以来自小说,也可以脱离小说,但小说的许多情节或者高度是影视无法呈现的。例如:古龙的“漆黑的刀,漆黑的刀鞘,刀已出鞘,却是银白的刀光,只见刀光一闪,刀已出鞘,一颗……已经落在地上。”
文学的许多夸张,影视无法呈现。
小说的灵魂,影视永远给不了。
小说里的人都是有思想的人,影视里的人更多的只是有理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影视只能通过眼神等表情和自言自语来呈现,小说里的事,小说里的场景,搬到影视上已经是被限制了的场景。就比如说小说里如果讲到颐和园,影视最多是偷梁换柱,借鸡生蛋,根本无法呈现最本质的东西。又比如战争文学,影视给的场景也是如此,演绎始终是演绎。同一本小说,同一本经典,不同的剧组给观众的感受截然不同,这无疑恰恰证明影视作品更多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的断章取义。看小说的人能对影视指三道四,看影视的永远无法评价小说的得与失,调侃都难。影视只能给人视觉上的冲浪,小说不仅能给人无限的遐想,还能让读者在和作者心灵碰撞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单凭这一点,影视就永远无法代替小说。
长生果之谜:梦回秦朝|百家故事
戴安澜: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只因太重情重义!
二战:美国帮中国打日本的七大理由,每一个都不容美国迟疑!
松山战役:这位老人目睹远征军血染阴登山,60年后仍不看抗日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