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把控内容,提升受众观影体验
在幽默中叙述故事主线
IP动画电影在现代讲述传统故事获得成功的核心点在于其对于故事情节内容和时代价值观的把控。娱乐至上、活在当下价值观盛行的消费文化社会中,大众审美逐渐倾向于从碎片化片段中获取一些消解传统、弱化理性性质的娱乐化体验。
一般来说,古典文学作品大多是“正统”“权威”“理性”的代表,富有文化内涵和哲理深度,这种特性使它不可避免带有不符合现代审美的严肃性。
如何如何这种严肃性使其融入适应时代发展是传统IP改编必须去审视的问题。
聚焦到传统IP改编的电影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的严肃性可以通过荒诞式的戏仿、夸张式的讽刺以及与流行元素的碰撞等多种创作手法消解融入现代幽默感,让观众能够在会心一笑中获得愉悦感和认同感。
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就是将动画电影的夸张特性放大,运用在角色造型和角色性格中,尤其擅长为动物、植物或非生物赋予人的特性,他们突破现实壁垒具备人的语言能力、人的思维甚至还形成了与人类相似的社群形态。
为生物赋予人类情感,并让它在影片中承担幽默线索的功能是美国动画创作模式表现幽默感的惯用方法。
迪士尼制作的《疯狂动物城》中闪电就是这类一角色,原型是树懒。迪士尼在将他拟人化的同时保留了树懒反应迟缓的特性,不管是动作还是说话都慢慢吞吞,就连大笑时也像按了放慢键一样延迟,与他闪电的名字形成夸张的对比。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却有一个真正快如闪电的狐狸朋友,二者之间的夸张对比推动了故事情节开展。这类承担幽默功能的角色不仅让影片自带一个活动的幽默线索,也能丰富故事层次。
《白蛇:缘起》就设定了这样一个“活动”的幽默线索。
影片中许宣有一只名为肚兜的宠物狗,在小白的法力加持下,就像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口吐人言,拥有了人类语言功能后这只狗的情感表现更加人性化了。
由于物种不同,有了人性情感和表达能力的狗并没有人类的自控力和情绪内敛,感情表达及其夸张充沛,变成了一条活动的幽默线索为影片增加了诙谐的内容。当肚兜发现自己突然口吐人言,吓得上蹿下跳,一直模仿汪汪狗叫声,试图恢复原状,其夸张的惊恐表情和彷徨的动作惹得观众哄堂大笑。
而这种行为并不仅仅是因为表面上的不适应,肚兜的惊恐有深层原因,比起能够与主人用语言交流的欣喜,它更害怕自己被当成妖怪杀掉。
这与许宣为了追爱义无反顾由凡堕妖形成鲜明对比,升华了许宣的勇气与坚守,也侧面回应了影片中人妖有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世界观。
魔童哪吒用玩世不恭的形态念着夸张式的自我调侃,呈现出无厘头的幽默意味,也使得故事线索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家庭组团观影时,大人小孩都可以在这种具有娱乐化又能推动剧情发展的幽默线索中获得愉悦的满足感。
从全龄视角构建多元主题
情感共鸣是文艺作品普遍追求的精神境界,与观众之间产生情感互动是艺术创作者的普遍追求。特别是在工业化模式下普遍冷漠的现代社会,观众希望在动画作品中获得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情感体验。
在动画电影创作中应该重点考虑到观众的情感需求,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动画电影通过对叙事主题的把握,将情感线索铺陈到故事情节中,与叙事主题相互呼应。IP经济原本就有预先了解用户需求,增强用户体验来提升用户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
IP改编类动画电影的“粉丝经济”特质也非常显著,观影人群相对集中于90、00、10等青少年群体,也就是说基本囊括7-50这个年龄段,至少跨越了幼、少、青三个年龄层次,观众年龄层次跨度较大。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应该从多元审美接受的角度进行受众定位,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家长和孩子对于共同观影的需求。
《哪吒之魔童降世》可以说是合家欢动画电影的典范,儿童人物的设定加上丰富的多元主题,使之成为适合多个年龄层次的成功范例。
对于成年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在狂傲不羁的儿童外表下,隐藏着深层次的与命运抗争的成人心理。不被社会认同的人物设置也切合了现代人的孤独感,获得了成人共鸣。
对儿童观影群体来说,同龄的哪吒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再加上哪吒时不时展现出不服管教的淘气包一面,很容易让儿童观众带入情境。其中现代亲子关系的体现也是作为合家欢影片,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重要因素。
《大圣归来》也设定了一个儿童主角对应儿童观影人群,唐僧被设定为只有七岁孩童江流儿,在与其崇拜的大圣开始旅程这一设定深受儿童喜爱,友情、成长的多元主题构成成人故事内核。
在泛娱乐化的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千差万别,多元主题创作是中国动画电影由面向少儿转向全龄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打造“合家欢”式的动画电影成为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
02兼收并蓄面向全球化发展
文化全球化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主流趋势,面向全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也应该具备国际视野。此外,动画以其特有的生动性在文化传播中具有优势,而且比起明显种族特性显著的真人电影更容易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观众接受。
美日等动画强国在全球动画文化输出方面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如果我国动画满足于国内市场不积极探索对外传播,无异于将自己置于孤岛位置。
参照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现状,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应该向中西文化融汇方向探索,具体到文艺作品上,是向传统寻根的文化精神内核以及学习西方先进画面制作技术和具有普适性的创作手法。
“中学为体”根植本土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早在中国民族内忧外患的危亡时期,中国文学界有识之士就从创作实践中领悟到了坚守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早期中国动画先驱们在动画创作实践中探索出了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发展道路,开创了辉煌的“中国动画学派”时代。
90年代后中国动画创作从走民族风格之路转向盲目模仿美日动画形式,中国动画电影行业十多年没有出现脍炙人口的精品之作。直到年《大圣归来》开始重新探索民族化创作中国动画电影才开始逐渐发展,出现追赶美日动画的趋势。
实践表明只有把立足本土文化,将民族精神内核以通用语言展现出来,才能让中国动画电影保留自有特色风格,进而走向世界。
因此,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首要立足点是根植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精神内核。从创作层面具体来看,一种模式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转化为现代观众喜闻乐见的动画作品。
但这里的本土化绝不是固守传统,做一个古板迂腐的卫道士,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在当下时代的发展,融入时代价值内核,才能使民族文化更具有现代性和现实意义。
现有一些观点将民族风格简单定义为传统文化改编和古代故事背景,这种观点是非常狭隘的民族风格认知,民族风格包括传统文化又不仅仅局限于传统,传统文化只是民族风格的一种表现内容。
现代文化中航天文化、扶贫文化同样体现了民族精神内核,呈现出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格。立足本土,应该是探索广义上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核,呈现出中国形象符号。
实际上中国文化中除了神话类IP还有很多尚待开发的IP题材,比如说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科幻题材等等。
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现实题材小说《活着》被改编成动画短片,呈现出现代黑色幽默风格,兼顾了影片的趣味性和深层次文化内核,这对商业动画电影的未来创作方向提供了现实参考。
总的来说,不管是何种题材的IP改编,动画电影创作首要立足点是根植本土,将民族文化内核与时代精神融合起来进行价值重塑。只有先获得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才能在全球文化传播中发出掷地有声的“中国声音”。
“西学为用”探索海外传播
美日动画模式在全球文化输出中探索出了成功路径,其获得成功的因素肯定有某种创作模式上的优越性,我国动画电影创作时参考借鉴外来的优越成分,进而创作出拥有自我风格的普适性作品。
美国动画电影享誉全球的关键点在于对文化的包容性,他们擅长吸收外国文化并改造成美国精神内核的普适性作品。
这种外来文化IP改编模式在进行全球传播时具有天然的文化输出优势,一是具有海外认知度和粉丝群体,二是避免了受众接受中文化歧视。
通过吸收我国文化改编成美国式作品的动画电影案例有《功夫熊猫》()。
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也可以参考这种模式,从外国文化、流行元素中取材,融入本民族精神,打造出全新的作品。美国动画电影中成长与自我的叙事主题对中国动画电影融入时代精神具有指导意义,现有IP动画电影大多吸收借鉴了这一叙事手法。
从《大圣归来》吸收了好莱坞类型电影中的英雄成长主题及陌生化塑造手法,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质,除此之外影片以多元主题吸引了更多受众群体。
中国与外国合拍的形式也是动画电影走向全球的一种发展路径。从20世纪初中美合拍动画电影《马可波罗回香都》到如今的中美合拍动画影片《白蛇:缘起》,中外合拍作品在动画电影海外输出方面确实有着本土制作无法超越的优势。合拍动画电影的优势在于求同存异,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寻找文化认同点,制作出的作品更具有普适性。在电影创作中融入现代流行文化元素也是文化传播的可行路径之一。
《哪吒重生》中的新哪吒李云祥一改传统哪吒的形象,变身热血机车青年,进而诠释出反叛精神和寻找自我的主题,也引发了不少外国年轻观众的跨文化共鸣。
树立起国际视野,以民族精神为内核,借鉴吸收外国流行文化和先进数字化制作技术,兼容并蓄,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才是中国动画电影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