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轩韩传喜媒介融合时代网络文学

作者简介

张雨轩韩传喜

●张雨轩,年生,吉林白城人。吉林大学文学院文学传播与媒介文化专业博士研究生。本科和硕士阶段在河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学习,在台湾世新大学交流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文学传播、媒介理论,在《当代作家评论》《新闻传播》等刊物发表文章多篇。曾获得辽宁省优秀毕业生(研究生)。

●韩传喜,年生,安徽霍邱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特聘评论家,辽宁文学院特约评论家,辽宁省中文专业教指委委员,辽宁省新闻传播类专业教指委委员,辽宁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文章一百多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或摘编多篇,获得第九届辽宁文学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和奖项多项。

媒介融合时代网络文学的编码与解码

“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为洞察传播者所传达内容中的规则和隐含意味以及接收者理解文本的不同趋向等提供了重要借鉴。在霍尔看来,编码即是信息传播者将所传递的讯息、意图或观点等,转化为具有特定规则的符码后加以传播,亦即传播内容暗含传播者的意识形态倾向;解码即是信息接收者将传播者传递的符码按特定规则进行解读,规则的形成源自接收者的日常生活、经历、经验、社会惯例等,接收者在解码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该理论强调了意义的传达并非通过直接的意指符号传播出去,而是通过隐含的自然化的编码来实现。编码者和解码者在意义传递过程中不仅要依托于一定的符码样式,而且在意义解读过程中因个体差异而使双方具有“不完全一致性”,因此,编码者和解码者共通的意义空间在双方形成一致认知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从这个方面来看,网络文学亦属于编码与解码的活动范畴,是发生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借由网络媒介传播交互的意义交换行为。在此过程中存在两个阶段和一架“桥梁”。一是编码阶段,即作者的“表达/内容”,传播者将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符号表征出来,借由媒介传递出去。二是解码阶段,即读者的“理解/阐释”,接收者凭借自身经验去理解经由媒介传达的符号所承载的具体意义。“桥梁”即媒介,它是实现意义交换的必经渠道,影响着编码者和解码者的群体圈层,也制约着信息传递所选用的编码和解码方式。

伴随传播技术的不断推陈革新,网络空间不断被打破重塑,原有的不同媒介间的壁垒逐渐消弭,人类进入由新旧媒介相融共生的媒介融合时代,媒介的形式、传播的内容、传受关系等在革新中发生了转变。作为网络文学传播交互的“桥梁”,媒介的变革将作用于网络文学的意义生产、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效果等,亦即影响了网络文学作品的编码者与编码方式、解码者与解码方式。网络文学这一依托于互联网而产生的新型大众文化样式,在媒介融合时代迎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

01

机遇与挑战:网络文学的传播新环境

概而言之,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融合共生从而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依托于智能终端的基本普及,互联网对大众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传统的媒介环境被解构,不同媒介间的天然壁垒被打破,以智能手机为主导的多终端屏幕联动逐渐成为生活常态。一如凯文·凯利所言:“未来技术会越来越复杂,但是它也越来越生态,越来越有机,越来越像一个生态系统而不只是一个机器。”媒介融合发展成为时代必然,在技术与政策的双重助力下,年成为我国的“媒体融合发展元年”,也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媒介融合时代。此时,各行各业都处于巨大的变革浪潮之中,如何顺应潮流是每一个行业都面临的巨大挑战。

网络文学这一年轻产业亦是如此。自年中国第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诞生,时至今日,网络文学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网络文学依托于互联网而生,属于“网络原住民”,但这并不能成为其在媒介融合时代浪潮中的护身符,年红极一时的盛大文学由盛转衰便为业界敲响了警钟。

在媒介融合时代以前,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分水岭彰明较著,两者互不干扰。“中国的网络文学素以‘玄幻满屏’的类型小说而自成一格。”在各大网络文学网站上,“男频/女频”的分类形成天然的圈层部落。草根化、价值低的小众娱乐方式是大众对早期网络文学的认知。虽然网络文学的整体水平偏低,受到业界指摘,但其易获取、易理解的天然优势使其依然拥有众多读者。而在媒介融合时代,不同媒介间固有壁垒被打破,“旧媒介不是被替换了,而是被包容了,旧媒介成了新媒介的‘内容’”。对于网络文学而言,媒介融合的浪潮将其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堤坝冲毁击溃,网络文学无法继续凭借媒介堡垒“小众自嗨”。包括《人民文学》《十月》在内的诸多中国老牌纯文学杂志纷纷借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