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范志忠于欣平中国电影新基建

选自《现代传播》年第1期

中国电影新基建的技术神话与工业美学

文/范志忠于欣平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暴露了以影视基地、院线和影视公司建设为核心的传统电影工业基建的巨大不足。中国电影要化危为机,就应该抓住全球方兴未艾的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所提供的新机遇,打造电影工业体系新的技术神话,践行新的工业美学话语,努力拓展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潜能。

关键词:中国电影;新基建;电影科技;电影工业;工业美学

所谓新基建,是智慧经济时代所特有的新发展理念。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为了区别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传统的社会基础建设项目,我国首次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相关基础设施定义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1。在疫情和国际整体经济大环境低迷的多重冲击下,新基建的重要意义在各行各业中逐步展现。新基建的重要使命,就是立足于新的发展理念,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建构万物互联的信息网络,实现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最终推动智慧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工业开始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并逐渐形成了“北京怀柔影视产业集群”“浙江横店、象山影视产业集群”“上海车墩影视产业集群”“山东青岛影视产业集群”等四大有代表性的影视基地产业集聚群。年在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的行政推动下,中国电影开启了院线发行放映模式2,我国影院数量迅猛增长,年中国电影的银幕数突破4.5万张,跃居全球第一3。年国家主管部门颁发的《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允许各类有实力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外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条件成熟的广播电视节目(包括电视剧)生产营销企业经批准可以上市融资”,中国影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崛起,形成了国有、民营和互联网影视公司三分天下的产业格局,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电影产业融入全球电影工业体系。

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与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相比,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发展仍然不够完善,虽然在某些领域接近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电影工业体系的诸多环节却仍处于“手工作坊水平”。新冠肺炎疫情对电影产业的巨大冲击,更是暴露了以影视基地、院线和影视公司建设为核心的传统电影工业基建所存在的巨大不足。因此,中国电影要实现从大国走向强国,在继续完善传统电影工业基建的同时,还应牢牢抓住当前全球方兴未艾的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所提供的变革机遇,积极汲取国外电影工业技术的先进经验,以新基建的技术神话,推动中国电影的产业变革,实现多元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建构出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工业美学。

一、数字在场与虚拟制作:新的视觉体验

约翰·伯格在《观看之道》一书中指出:“每一种影像都体现了一种观看方式。”4在世界电影史上,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二维到3D,每一次电影技术神话的革命,都重塑了电影文本的创作、生产与消费逻辑,引发了电影工业乃至电影本体的美学革命。年李安导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采用3D技术、4K清晰度以及每秒帧的高帧率拍摄手法,打破了电影历史上传统的技术规格,“超越了现有的时代”,给电影视听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3D高清高帧率”这一概念,由高分辨率4K、立体3D、FPS/秒帧率、高影像动态范围HDR、宽色域(WCG)等技术组合而来。高帧率通过减少投影次数,增加每秒钟的帧数,从而减少闪动次数,解决了动态影像模糊抖动的问题,最大限度减少3D技术视觉差给观众带来的眩晕感,配合高动态范围和加宽色域的技术,尝试突破摄影机甚至是人类视觉极限,影像画面更加细腻,色彩光线层次更加丰富,为观众营造出“数字在场”的审美体验。

李安曾多次表示:“3D是电影的未来,而帧能更完美地呈现画面,让观众更有参与感和浸入感。”5小说的中文译本名为《漫长的中场休息》,影片的中文片名由李安本人亲自确认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意在突出影片的重心在于展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挣扎与冲突。影片在现实与过去的两重时空中,刻意将喧闹的美国生活与残酷的伊拉克战场进行平行剪辑,细腻生动地展示主人公在从战场回归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内心世界。影片中拍摄难度最大的,则是比利·林恩在伊拉克运河战役冲出掩体营救负伤受困战友的运动长镜头,3D/4K/帧所带来的极为逼真的视觉效果,给观众以强烈的第一人称代入感。影片中,在比利·林恩与敌人肉搏并最终用匕首杀死对方的镜头里,其生死博弈的惨烈景象由于新技术的运用而仿佛就在观众眼前发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在接受美国《综艺》采访时曾预言,在互联网电视的冲击下,电影将被迫创建新的商业模式,院线电影可能大幅萎缩,而类似于百老汇的剧目将成为小众昂贵的消费对象,其他电影则可能迁徙到互联网与电视合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更能够领悟李安执着于3D/4K/帧数字新技术的意义所在,因为在互联网数字时代,电影技术唯有革新,唯有不断超越自我。探讨不同于胶片电影美学的数字电影视听美学,其意义不仅在于“逐渐在靠近和超越着人的视觉感知和身体感知,技术所产生的影像美学正在弥合着经典电影理论家们所阐述的实在界和想象界之间的鸿沟”6;更重要的是,它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年轻人要看的电影”,一种电影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

虚拟技术,源于冷战时期模拟战况、实战演习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兴起,模拟技术逐步完善,虚拟技术逐步从军事领域向商业应用领域转移和发展。年《泰坦尼克号》率先在电影领域采用了虚拟拍摄技术,随后好莱坞制作的《黑客帝国》《指环王》《星球大战》等系列均采用了虚拟拍摄技术,年《阿凡达》的问世,广泛采用了诸如数字立体摄影系统、虚拟摄影系统、表情捕捉技术、协同摄影系统等技术,标志着“更多的数字化”的虚拟拍摄技术进化业已走向成熟。8中国电影虚拟拍摄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态势却十分迅猛。年出品的《刺杀小说家》在国产电影拍摄中第一次将虚拟拍摄、动作捕捉、CG等多项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长津湖》部分场景,则采用了当今世界先进的全LED虚拟拍摄,这种虚拟拍摄不同于演员在绿幕前表演,然后数字内容制作公司在幕后制作合成虚拟画面的传统做法,而是让演员直接在虚拟画面中表演,实时输出合成后的影片,“所见即所得”,最大限度地逼近了实景拍摄的效果。

电影虚拟化制作不仅解放了想象力,节省了大量制片成本,同时打破了传统制作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过去耗时费力的前置、拍摄与后期无缝接轨地串联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流程。Aspect的制片人就曾经指出,在传统电影制作中,创建真实照片集(CGI)的时间和成本会超过实际制作、或者公司会派遣少量工作人员去各国拍摄所有重要的场景的时间和成本;但是在虚拟化制作中,由于有了诸如Unreal的游戏引擎、实时GPU渲染和Megascans之类的扫描资产库以及捕捉真人动作同步到动画角色的动作捕捉,制作这些数字世界的过程和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快捷了。9

此外,虚拟制作还可以跨越时空的间距,让全球的制作团队同时在线工作。例如,VFX艺术家可以在新西兰创建数字景观,西班牙的导演可以用hololens混合现实头盔来规划他们的电影,与此同时,导演们可以和伦敦的制作设计师一起讨论确定角色的位置。10很显然,虚拟化制作的这一超越时空的功能,与5G技术本身有着高度的契合。“5G通过将当下的物理空间进行数字编码和高速度、大容量地传递,将实现个体在另一个空间中的行为的可能性,一个固定空间中的‘我’存在可以实现在多重空间中的数字在场,从而带来人的主体的延伸。”11在后疫情时代,这种打破时间、空间界限的数字在场的制作方式,无疑将为受阻的电影制作创造长期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在保持社交距离的条件下直接推动电影工业产业恢复原有的生机。

虚拟化制作在改变电影制作流程的同时,也直接影响了电影影像的本体意义与美学内涵。自电影诞生之日起,摄影机一直就是影像的唯一创造者,而演员则成为影像意义表达的核心能指。但是随着虚拟化制作的流行,计算机生成的数字影像日益取代了摄影机和演员的作用,经典电影中的摄影机/演员的影像功能,日益让位于数字时代的计算机/数字,列夫·马诺维奇在《新媒体的语言》中认为,“计算机媒体重新定义了电影的身份”,电影与游戏、电影与新媒体视听影像的边界,日益模糊。12有学者据此断言:“这是一个胶片电影和剧场电影逐渐没落的时代,也是一个后电影时代,电影院和放映机电影仍然存在,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媒体。”13也有人认为:“如今电影塑造了一种跨媒介的交互体验,它涉及网页、博客、电子游戏、DVD特别收录、用户评论、移动媒介等,是一种关于媒介的‘整体经验’。”14我们认为,虽然数字视听技术的发展极大地解构了胶片时代的电影美学经验,但是它们拓展的只是电影的边界,电影的本体意义并没有被颠覆。苏珊·桑塔格在《百年电影回眸》中指出,年电影诞生之后,电影出现了两种发展模式:一类是以卢米埃尔为代表的再现非舞台的真实生活的电影,另一类则是以梅里爱为代表的作为创作、技巧、幻觉、梦想的电影。卢米埃尔和梅里爱两种不同美学内涵的影像世界,建构了既追随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电影美学统一体。因此,如果说以李安为代表的3D/4K/帧,体现的是数字时代的电影所具有的对现实影像的超高清再现的能力,那么,虚拟制作的超现实影像,则展示了电影对想象世界的建构能力。虽然这个想象世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它一方面源于现实生活的数据生成的拟态环境,另一方面它给观众的仿真体验,在超越现实的同时仍然可以与观众日常经验实现无缝对接。在这个意义上,数字时代的技术并没有真正解构电影的美学本体,恰恰相反,李安的3D/4K/帧技术以及虚拟制作的超现实影像,所秉承的仍然是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的电影美学理念,只不过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这种美学理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电影的胶片美学边界,而具有了无限的可能空间。

二、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新的制作范式

吉姆·格雷(JimGray)在年发表的“科学方法的革命”演讲中,将科学研究分为实验归纳、模型推演、仿真模拟和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四类范式。15如果说实验归纳和模型推演是现代科学核心范式,并因此产生了牛顿经典力学、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经典科学理论;那么仿真模拟和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则是计算机时代的研究范式。两者都是运用计算机来进行计算,不过,第三范式的要义是“人脑+电脑”,人脑扮演着主角的功能,而第四范式的要义则是“电脑+人脑”,电脑成为了主角。16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其论著《大数据时代》中认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