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狐鲤精。
当下热映的电影《信条》大家都看了吗?
刚从电影院出来的本鲤看完一脸懵逼,但又忍不住叹道:还是诺兰那个味道!
无论是自编自导处女作《追随》,还是封神作《盗梦空间》,诺兰的电影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非线性叙事
时间与空间的解构与创新
解谜烧脑的题材(多为科幻)
黑暗风
对人性的拷问
……
但,诺兰的电影统共也就十几部,片,总是很快就能看完。
如果看了电影还觉得不过瘾,下面“诺兰式”的小说或许可以为你解解馋。
燃烧的巫师城堡将她的颧骨染得绯红,坦克战中沦陷的慕尼黑在她额头荡漾着天蓝色,一只光标飞过摩天大楼耸立成的峡谷,在墙外擦出的火花让她的嘴唇沾染上了亮金色。直到如今,她仍然以那个模样活在他的记忆中……
《神经漫游者》开了“赛博朋克”文学流派先河,并在年史无前例地囊括雨果、星云、菲利普K·迪克奖。年《时代》将其列入“年以来本最佳英文小说”。
本书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天才黑客,一个女杀手,一个特种部队军官,一个意识操控专家。他们受雇去做两件事:偷一把钥匙,获得一个密码。
但作者采用了非线性叙事方法,将书中的世界打碎,读者只能角色的行动中去一点一点拼凑复杂荒诞的未来世界。
豆瓣网友十一月的雨:作者有着宏大的想象力和颓废的科幻诗意,读起来有种银翼杀手和黑客帝国的既视感。尤其是主人公迷失在海滩边的一段,我怀疑诺兰《盗梦空间》最后海边梦境的直接灵感就源于此。我们地球上的人认为时间好似一串念珠,一个紧挨一个,而且认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这只是幻觉。当号大众星生物看到一具尸体,他只不过认为这个死人在那特定的时间情况不妙,但他在其它许多时间却很好。如今,当我听说某人死了,我只耸耸肩,并像号大众星生物谈到死人时那样讲一句:“就是这样”。
小说同样采用了非线性叙事,“二战战俘”主人公通过意识层面的时间旅行,闪回人生及战争的各个片段,通过破碎的时间片段梳理出一场荒谬的战争,同时透露出作者对战争的讽刺。
豆瓣网友山顶野人:与诺兰电影的黑暗风一样,冯内古特擅长用荒谬、吊诡或怪诞等黑色幽默元素来叩问人性与社会的德善。小说中有个特别有趣的设定,特拉法玛多人有着四维空间视野,因此在他们的眼中,人类是巨大的千足虫——“一端是婴儿的脚,另一端是老人的脚。”在对时间与空间的俯视下,作者将战争所带来的“所有的伤痛和卑鄙都化在妄想与谈笑中。戈登沿着黑黢黢的公路凄惨地向前飘,更确切地说,努力向前飘。他觉得,身为一个幽灵一一他不得不对自己承认,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幽灵——他应该能够飘起来。他对幽灵知之甚少,但觉得既然没了实质性的躯体可以拖着走来走去,那么老天总得给你些补偿吧,补偿中应该有飘行能力。然而,没门儿,他似乎还是要一步一步走完这段路。
看过《银河漫游指南》的读者或观众应该对道格拉斯·亚当斯不陌生。在《全能侦探社》中,亚当斯采用多线程叙事。
豆瓣网友这里:书中没有明显的主角,时间跨度自古至今,地理跨度穿越星际。故事的悬念被恰如其分的隐藏在这样庞大的叙事结构下,直到最后一刻才被揭示。多线程叙事带来的烧脑感非常刺激,“在那个时间跳跃,事物间繁杂糅合的世界里,一些都是那么混乱,暴躁。”(
豆瓣网友蓝云多多)在书中你可以理出四五条故事人物线,最终这些线又形成了逻辑闭环,让追求严密逻辑的书迷大呼刺激。
全书虽然可能会让你笑得停不下来,但在幽默过后,还有作者对科技高度发达的“坏未来”的冷静思考——“一旦人类失去了相信的能力”,“失去的还有分辨是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利用软件或者电僧得到的是盲目的相信,它可能带来无伤大雅的小错误,也可能带来毁灭和杀戮。”(
豆瓣网友这里)我真的想和她说话。我只是找不出任何合适的运算法则。
彼得·沃茨,加拿大著名硬科幻小说家,其长篇小说《盲视》入围雨果奖、轨迹奖。
《盲视》中的“黑”可能比诺兰电影的“黑暗风”更“黑”,就如三体的《黑暗森林》一样,带着宇宙的冷冰。
例如书中的主角的设定,他被切去了半个大脑,成了一个“综合观察者”,以绝对客观的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但无法进行感情交流。
沃茨让各具特色的角色(章鱼海星混合人、吸血鬼等等)在极端的舞台上互动,让没有共情能力的主角进行观察,从而碰撞出对自我意识的探讨。
在其他科幻作品里,充满着作者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及对生命定义的探讨,如《AI》中提到当机器人拥有了自我意识,那么生命的定义又是什么?
“而到了《盲视》,命题却变成了:自我意识究竟有何用,而当它成了生存的累赘时,那么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豆瓣网友Alittle)我们不过是潜伏在深渊中的小鱼小虾,深渊保护我们免遭上面渔夫的侵害。虽然他们不能在深渊中生活,聪明的渔夫仍然能够抛下致命的诱饵。
弗诺·文奇,硬科幻代表作家,雨果奖五冠王。
年其创作的《真名实姓》中构建的赛博空间成为威廉·吉布森、尼尔·斯蒂芬森创作赛博朋克故事的书写核心;为初代互联网人带去曙光和灵感。
文奇的小说很硬,因此有人评论说,《深渊上的火》是“对不断侵袭科幻世界的奇幻小说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反攻。”
《深渊上的火》采用多主角,多线程叙事,虽然小说设定了迥然不同的“三界”,但其核心仍在叩问“人与意识”。
“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句话是:‘堪培拉,辛迪,几个世纪与青河的漫游,野鹅区的最后一次飞行。都是真的。’”(
网友糖囍楽)豆瓣网友王小一:他的故事充满了中世纪风情又有着足够严谨的自有科学系统。……无论是共生体智慧,还是车行树,甚至是无所不能的天人,弗诺文奇给我的感觉是,他的作品始终有一个核心——我们之所以是我们,在于我们的意识,意识的存在决定了智慧与灵魂的存在,这才是文明的生命。你的睡眠就像你读的这本小说:你做的梦也好像是完全重复你过去做的梦。你在梦中进行搏斗,仿佛在与一种既无形状又无意义的生活搏斗,你力求找出一种模式,一条必然存在于那里的路,就像人们开始读一本新书时一样,不知道这本书会把你引向何方。
为什么推荐“诺兰式小说”,会提到这本不带任何科幻元素、甚至像散文集的《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因为诺兰早期的作品更多的是以“非线性叙事”“俄罗斯套娃式”叙事方式为特点,给人留下“烧脑”的印象,如其成名作《记忆碎片》。
而卡尔维诺的“非线性叙事”则堪称教科书式,国内作家王小波、苏童等深受其影响。有评论称:“卡尔维诺用小说搭起迷宫,与读者一起做文字和思想的游戏,让读者、作者和作品碎成万花筒里的玻璃,自由变幻着世界。”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文字有多自由呢?
“按照罗兰.巴特的说法,《寒冬夜行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另译名)只能称其为写本,而非读本。读本是清澈的、明确的,带有强迫性的。而写本则是邀请读者加入合作。并且让他们自行探索门径。卡尔维诺设置了十部小说的开头,每一部在最精彩的时候就停止了。”(
豆瓣网友陈问问)而卡尔维诺在解释自己的“停止”时也说道:“小说的生长过程,这种无限的可能,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文
歪树
审
任慧
-内容仅代表笔者观点,不代表搜狐立场-
-点击图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