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品中,形成了整体风格鲜明、结构个性突出的小说艺术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超现实主义的”“史诗”“象征主义的”“电影镜头式的描绘”“非正常心理表现”,在电影叙事中更为受欢迎。
因此,利用结构主义理论对小说进行分类后可以设定这样一个猜想:鲁迅小说蕴含着可电影改编的内部因素,我将从鲁迅观影对创作的影响、鲁迅小说中的“电影特质”两个角度来论证这一猜想。
鲁迅小说创作与观影
(1)鲁迅的电影情结
鲁迅曾坦言“我的娱乐只有电影”,可见鲁迅对电影的喜爱程度、结缘之深,电影对于鲁迅而言是在那些愁苦、迷茫、困顿日子里的唯一“解药”,是他在反复思索、忧心民族存亡的生命长河中唯一可以栖息的港湾。
因此,电影对于鲁迅是意义重大的。
年,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正值日俄战争,一位细菌学教授从德国带回了一套关于细菌的幻灯片在教学时放映,后又放映了一些时事画片: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上述的就是我们熟知的“幻灯片事件”,该事件的发生使鲁迅第一次“见识”到影像技术,但影片的内容没有使他对这门技术产生任何好感与期待,国民意识形态的指涉让鲁迅羞愧、忧心,这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弃医从文。
也就是说,鲁迅走向文学,是影像促使他警醒,赋予他使命。
据查证资料,鲁迅一生观影场,部可查证片名,尤其喜爱侦探片、历史片,上述影片类型有共性的特征,一是人物形象塑造的精妙别致;二是故事材料的整合叙事。
除此外,鲁迅特爱动物片,比如《人猿泰山》《泰山之王》《人兽奇观》等影片,观看动物题材电影,反映出鲁迅对人性和兽性的对比思考,既提倡动物性,抵御奴性;又痛心动物性,抵抗非善,这也是鲁迅思想丰富性和矛盾性的外在表征。
众所周知,鲁迅经济上是十分节俭的,观影支出占据了他总支出的不小部分,可见其对电影的热爱,鲁迅乐于与家人、好友共同观影,对他而言这是一件无比惬意的事情,鲁迅投身文学因影像而起。
通过观影他鉴别人性、思索社会、见识世界,观影促使鲁迅生成了影像意识,这对他的小说创作影响颇深,小说中的“影像意识”为其电影改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2)鲁迅的电影评论
鲁迅观影没有止步于观与思的层面,写电影评论也成为了鲁迅的一项习惯。
当然,鲁迅的电影评论书写的是立场与思想主张,属于文学观的评论,因此大多是对电影人物、主题、情节等方面的评价,从中流露出的见解也表达了鲁迅对电影“教化”功能的看重。
如果将鲁迅看过的电影以国别分类,那么鲁迅观看最多的就是美国电影。
对于美国电影,鲁迅往往表现出两种态度,对于风光纪录片和喜剧片,他大加夸赞,并乐于邀请亲朋好友一同观看,对于辱华、戏谑的发财结婚影片,鲁迅是抗拒的,且会呼吁大家抵制,他认为这类影片是在博取大众眼球,获取商业利益,他的评论对电影在中国的传播是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