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决定了故事的走向,体现了创作者对事件的安排。小说与改编电影情节的对比可以看出编剧对小说情节的删减、增加、修改以及电影化的再现。从这些变动中能够体现出两个作品创作者不同的创作目的和价值观。
在“改革三部曲”电影中,对比戏剧冲突下,小说和电影的不同之处。
戏剧冲突发生变化的改编
电影《高兴》是将长篇小说《高兴》改编为总时长分钟的电影,必将删减诸多情节,而编剧有选择地从小说中挑选需要的情节构成新的世界的展开,在这新的世界中情节几乎都来自原著却摆放在不同的位置,因而起到不同的作用,带来不同的冲突。
电影中删减情节较多,这些情节基本上都在小说中起到体现主角或者其他底层人群悲惨境遇的作用。
比如,五富独自去“鬼市”打算收购便宜破烂却被打掉牙并赔了钱的情节;黄八的新衣服来源于为了要工钱而跳楼的农民工。
这些都体现了底层人在势力错综复杂、管理混乱的城市中即使被欺凌了也毫无还手之力。
电影《高兴》改变了一些情节使得原情节中的悲苦感减少,为之注入欢快感。
比如,在小说中高兴听孟夷纯说完不幸的身世,刘高兴看她说话说渴了,却一直没找到卖水的,直到看见一个小型劳务市场中有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其中一个姑娘的包袱上放着苹果,苹果都小有的已经腐败,刘高兴问姑娘苹果卖不?姑娘说“卖,卖,卖了我就能吃碗面了”,刘高兴拿了一颗留下五块钱就走了。
小说中刘高兴在这个环境里看到的都是生活困苦的人,而这位卖苹果的姑娘显然也已经非常饥饿了。
但在电影中这一场景大不相同,高兴是跟孟夷纯愉快地聊天,并且孟夷纯不再是哥哥被杀不断将大笔钱汇给警察的被逼无奈毫无未来的j女,而是为了攒钱读书有理想有未来的按摩小姐。
之后高兴是去正常的水果摊上问了价格,然后欢欢喜喜给喜欢的姑娘花五块钱买了一颗苹果。这两个场景在风格上就有了巨大的差异。
电影增添的情节为主角的生活注入了希望和欢乐。
比如说,在电影《高兴》中增添了一段十分生动的募捐晚会情节。
是在刘高兴带孟夷纯去了剩楼之后,杏胡主持了剩楼版“慈善晚会”,每个剩楼的人都穿着打扮了一番上去表演了,他们用塑料袋、垃圾袋、废旧床单等物品做了五颜六色的衣服和饰品,站在一个高台上,背后的墙面一半蓝色一半橘色,下面是黄色,横七竖八搭着的杆子也染着不同的颜色。
色彩十分鲜艳,最后五人一起上台表演的时候还加上了一团晃动的圆形橘黄色光,台上人动作滑稽表情夸张。这场表演有着明显的狂欢化特征。为电影增添喜剧氛围。
戏剧冲突不发生变化的改编
在对“改革三部曲”这三部小说的改编过程中,电影的情节基本依照小说展开,但在个别地方有所改动,使电影中的结局或是更圆满、或是更有情怀、或是更迷离。以下将具体分析电影通过在情节上的哪些改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对《小月前本》的改编使电影《野山》更富有诗意,结局变为开放式,使影片中的情感更加隽永。电影《野山》中有许多空镜头,表现了当地秀美的山水,加之小说中的故事与《边城》有一定相似性,这都增添了整部影片的诗意。
在小说《小月前本》中,故事的后面小月被父亲大骂之后门门再次偷偷找小月被发现,这使小月和门门的关系彻底被定性为相好并使小月无法再在家里待下去,只好与门门一起出逃。
而这一段以及之后门门偷亲小月等确定两人感情的情节都没有出现在电影中。因此,在小说的结尾处明确了小月和门门在一起的事实,而在电影中的结尾,仅仅止步于小月对门门与才才都有情有义的地方。
并且影片结尾处小月站在一处坡顶,时而看到在在水中撑着竹排的门门,时而看到在地里干活流汗的才才,门门与才才的镜头不断切换,表示了小月的目光和心思仍然在这两者间徘徊,这样没有确定结果的结局使影片更加回味悠长。
电影将小说中小月游泳并被门门看到的情节由前挪到了后面。在小说中,小月游泳的同时伴随着对自己女性身份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感觉的觉醒。同时,此时的门门和电影中的相比,更加“不老实”一些。
门门在小月穿好衣服后和小月聊天的过程中,小月渐渐发现门门的本事以及门门强健的、具有强烈男性气息的身体。在小说中小月对自己和门门成熟的认识都不止是意识层面的。
且在小说中,门门同小月几乎是同时出场,小说也给予门门更多的篇幅,凸显了作者对门门的认同和偏爱。相比而言,电影中这一段没有充分表现小月洗澡被看后自己身体意识的觉醒,将小月的心态处理得非常坦然,使小月和门门之间的感情更加纯洁。
这一处理使得电影中人物的恋爱方式更保守,也更加符合影视作品一贯处理方式。电影《野山》相比小说《鸡窝洼人家》而言人物的言行更符合道德规范、人们的生活相对更轻松、给部分角色赋予幽默感,使影片整体风格相对更轻松。
电影中删减了小说里极其艰辛、悲惨的情节。比如,禾禾一次在家里因为猫踩翻了炸药引发爆炸,导致禾禾受伤且断了一根手指;电影中删去了麦绒与灰灰共同出去卖粮的情节。麦绒家中贫困但幸好丰收了,于是非常骄傲地到白塔镇去卖粮,却发现大家都丰收了,自己虽然粮食多收了但是今年粮价低。
麦绒和灰灰在整个买卖的过程中受到很大打击,自己想来引以为傲的勤恳竟然连家里的温饱都换不来。这些删减减少了原著中的悲苦感,并使观众的注意力更多集中于主要情节中。
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伏笔埋得更深,灰灰对秋绒的好感从小说开始不久就有了。小说中灰灰替禾禾给麦绒送狗肉的情节中,在灰灰和麦绒的行动之后分别对于这两个人物有心理描写,灰灰的心理活动是“恨禾禾害了这个女人。
鸡窝洼里,麦绒是一副好人才,性情又软和,又能生养儿子,却这么苦命,真是替她凄惶”,在灰灰给帮忙干体力活的时候,小说这样描写“感动得麦绒心里说:唉,烟峰姐活该有福,不会生养孩子却有这么好的男人!”。
这一段描写虽然没有直接推动情节的发展,但是从通过对这两人心理活动的展示表现出他们虽然没有说明但实际上相通的心意,为两人日后的结合埋下了伏笔。此处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展示使读者得到的信息大于人物得知的信息。
并且,通过此处的心理描写也揭示出了这两人的价值观乃至择偶标准。
对于麦绒而言,优秀男性的标准是肯吃苦、踏实,女性不能生子是一大缺陷;对于灰灰而言,优秀的女性的标准是长相好、性格软和、能生养儿子。
在电影《野山》中替禾禾给秋绒(小说中的麦绒)送狗肉的是桂兰(小说中烟峰),这在情理上更符合道德。
如果是灰灰替自己朋友的前妻送东西并且孤男孤女在屋里里坐很久,在现实中确实可能让人说闲话,但如果换成灰灰的媳妇桂兰去,就合理很多。
电影《乡民》相比小说《腊月正月》在韩玄子身上赋予更多气质和情怀,同时删减了马领导出场并引起小说民意由韩玄子转向王才这一高潮,弱化官方力量对村庄人情环境的影响。
电影《野山》中把生产队四间公房改成了祠堂,并且在祠堂即将被王才买去之前给了韩玄子一段镜头,韩玄子独自路过一堆晒太阳说风凉话的老头子,到祠堂抚摸一片倒在地上刻着字的石片,并给了石片和韩玄子的手特写。
这一片段中凸显了韩玄子在人群中的孤独,唯有他还在守护传统文化以及他不俗的气质。
这一改动使韩玄子的立场相比小说中韩玄子的立场有了很大不同,小说中韩玄子主要是不愿看见王才那样原本底层的人爬起来,和他分一杯羹,而电影中的韩玄子似乎还肩负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重任,他对王才的反对也就有了更多的合法性。
由此可以看出编剧给予了韩玄子这一角色更多的同情和认可。小说中贯穿了规定的影响力,这具体体现在政策对创业者的支持,但在小说中政策的鼓励性表现形式多样。
比如,当王才在本村叫来喝彩的狮子队被韩玄子阻挡了,他便去外村请了狮子队,当白沟村的狮子对来耍的时候,高声喊的句子里有“吹呼党的好领导,劳动致富发家了。”
但在电影中并没有提及政策的扶植,并且直接删去了小说中对于结局有局势改变有重要作用的马书记,小说中因为王才受到马领导的器重,马领导在春节期间亲自到王才家去看而不是韩玄子家,马领导不但帮王才把生产需要的几种原料纳入了供应指标,还在公社干部面前大力夸赞王才、与王才合影,这使王才终于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但电影中删除了这一情节,也删去了马领导这一人物,使电影的结局停留在韩玄子与王才对峙的状态而不是王才的风头盖过韩玄子的情境。
而且这一改动改变了“改革三部曲”这三部小说一贯的特点——政策的支持给了革新者行为的合法性,使影片中情节的进展不受政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