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肖申克的救赎》,是因为我买了这本书;之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看了同名电影;之所以去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对它是久仰大名!
关于电影,相信只要不是纯粹的“爆米花”影迷,就一定会看过这部电影。而我现在要说的,是小说,这两者还是又很多不同的。
01
一部好的文化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名字非常重要。
作者的名字,斯蒂芬.金,不愧是恐怖小说之王,(英文名字King),从他七岁开始写作起,直到去世,用三十年时间,写出了四十本小说,两百个短篇小说,作品翻译成三十三种语言,发行量超过三亿本。
而这本书,却是他在《魔女嘉莉》、《闪灵》等名利双收的恐怖大作之外的中篇小说,作为春夏秋冬四部曲之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一遍看电影时,因为看的是英文版,中文字幕,(我看国外电影,几乎不看直接配音成中文的那种,就像李亚鹏的《核客帝国》那一版,第一句就要晕倒。)到最后我也没能搞清楚,到底肖申克是个什么?因为那一版的中文字幕翻译成了鲨堡。
02
小说是以电影里那个摩根弗里曼主演的黑人雷德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来写的。
小说跟电影相比,顺序和内容稍有不同,但是两者的主题基本上一样的。
不同的地方,比如,安迪入狱后,被几个同性恋骚扰。小说里是前期的安迪每次都选择抵抗,但是每次都被强暴,“裤子里滴血”;但是电影为了让人物形象更纯洁,选择了让那几个人渣放弃。
不同的地方,比如电影里的布鲁克,养了一只叫“杰克”的鸽子,假释后上吊自杀。但是小说里,鸽子是另外一个人养的,布鲁克是出狱一年后死于老人之家。但是电影版的明显更有冲击力!
不同的地方,比如反派。小说里从安迪入狱,先后经历了三任监狱长,不是电影里的诺顿一人,小说里诺顿辞职而不是像电影里的演的那样自杀。而电影里的二号反派狱警哈利,在小说中已经早早退休,也没有像电影里那样被捕。毕竟电影为了集中体现冲突,满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众期待。所以在安迪坐牢的二十七年间,没有给他更换对手。
不同的地方,比如安迪在大树下留给雷德的信。小说中,信的落款是“彼得.斯蒂芬”,这是小说中安迪给诺顿洗钱时虚拟的人物,但是电影里直接就是安迪。也许是为了不让电影观众出戏,所以做了小的改动。
不同的地方,比如结尾。小说中,雷德只是自己要去跟安迪汇合,能不能见到并不知道。但是电影的结尾,是两个人,在蔚蓝的太平洋边见面了。电影版的明显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大团圆结尾。
03
小说跟电影相同的地方,那就太多太多了,此处就不一一列举。反正不管小说还是电影,通篇都散发着坚韧的,对自由和希望的向往和坚持。
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中,男主角安迪,是个很有个性的人,不管外部环境怎样变化,都没有惊慌失措,丧失信念。他对正义的向往,对自由的渴望,对希望的坚持,都无一不深深震撼着读者和观众的心灵。
安迪,就如同天使,给地狱一般的肖申克,带来了希望,不仅仅是文化学习和生活改善,最重要的,就是“希望”。
我们作为凡俗中人,每天都面对着生活中的琐事,通过这本书或者这部电影,会让相信“希望”的人,在自己的生命中,永久地留住一束光!
是的,希望,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04
这里,摘录部分书中语录:
怀抱着最好的希望,但预做最坏的打算。
生命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赶着去死。
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当它们飞走的时候,你心底里知道把他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你会因此而振奋。不过,他们一走,你住的地方也就更加灰暗空虚。我觉得我真是怀念我的朋友。
这些高墙还真是有点意思。一开始你痛恨它,然后你对它就习惯了。等相当的时间过去后,你就会依赖它。那就是体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