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电影的区别从阿甘正传里的几个角

白癜风诊疗规范 http://m.39.net/disease/a_6195089.html

对甘夫人形象的提升

小说中甘夫人十分渺小,甚至于存在感薄弱

小说《阿甘正传》对阿甘的母亲甘夫人着墨甚少,仅在开头提到阿甘年幼时很享受坐在自家长廊的椅子上,听着妈妈唠家常的感觉。小说中间在阿甘的神奇人生经历中,甘夫人几乎缺席,只简单两笔提到家里房子意外烧毁,甘夫人住进了救济院,然后跟一个新教徒跑了。

小说最后,阿甘捕虾生意兴旺,急缺人手,于是甘夫人加入帮忙。小说中的甘夫人是一个普通得近乎平庸的小人物,丈夫意外死于港口的一场事故,靠出租自家房屋独自将阿甘抚养成人,对保护阿甘幼小柔弱的心灵,尽力呵护他健康成长,帮他树立自信方面小说没有特意浓墨重彩地描写。

家境一般的甘夫人接受了阿甘弱智的事实,对于阿甘将来的仕途不报任何奢望,阿甘上的就是智障儿童学校,只是后来由于身体发育得健壮高大,被足球教练看中,顺利进入中学和大学,但是又因为挂科,大学一年级就被学校退学了。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家庭妇女,甘夫人更从未说过任何富含哲理的锦言妙句引导阿甘的人生。

小说对甘夫人的描写突出了她作为普通家庭妇女遇到棘手的事情后的无助。阿甘被大学开除后,美国陆军通知他到征兵处报道,对此甘夫人“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她受雇替人熨烫裤子,经常把裤子烫个窟窿,最终被解雇,眼看生活将无着落,对此她也只是无能为力地“哭喊”。似乎,哭是懦弱的甘夫人面对一切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唯一能做到的事。

影片于小说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甘夫人是一位慈母

而影片中的甘夫人却是位伟大的母亲,处事不惊,凡事都能沉着应付。她对于男主角阿甘而言更像是个心灵导师,指引着阿甘走向光辉正道,甚至不惜自我牺牲为阿甘争取权益。阿甘自幼身体残疾,六岁才能下地,第一双鞋是一双脚撑,行走时双腿僵硬,行动怪异,刚走出诊所就把脚卡住了,半天才拔出来,引得路人旁观注目。

甘夫人为保护阿甘的自尊心,立刻喝斥路人,并安慰阿甘,一再强调他跟别人没什么不一样。脚撑只是撑住了阿甘的外在肉体,而甘夫人的爱撑住的是他幼小柔弱、易受伤害的心灵。有了甘夫人强有力的心灵支撑,才有阿甘日后战场上的勇往直前,才有阿甘驾驶捕虾船与暴风雨抗争的无所畏惧。

阿甘智力低下,最后却能拿到大学学位,如期毕业,而后仕途坦荡,成为越战英雄、知名人物、创业富翁,可以说这一路阳关大道的起点是由甘夫人的自我牺牲换来的。影片中的阿甘自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父亲不知所踪。

在男权主宰的社会中,甘夫人无力抗争,为了确保阿甘以后的上升途径不得不委曲求全,甚至牺牲色相,遭受校长凌辱,以换得阿甘上当地最好的公立学校的机会,要不然等待阿甘的就是从特殊学校毕业,然后从事翻修轮胎之类底层体力劳动的生活,是永远定格在社会底层的命运。

虽然只是当地县城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甘夫人的话语总是闪烁着智慧的光环。阿甘得知母亲病重,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伤心不已、惶恐不安,甘夫人却心如止水,坦然面对,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是她的时候到了,并鼓励阿甘好好运用上帝赋予的天赋,把握自己的命运,还乐观地将生活比作巧克力,永远有意外的惊喜出现。

这些充满睿智的言辞宛如灯塔,照亮了阿甘前进的方向,可以说甘夫人是阿甘一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缔造者,阿甘对待妈妈更像是上帝的子民对待上帝一样,言听计从,正因为听妈妈的话,才最终圆满实现了美国梦,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救赎。

小说中对珍妮形象进行了诋毁

坚守正道小说中的女主角珍妮善良正直,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一致。首先,在爱情上更注重精神的契合。虽然珍妮一开始在爱情道路上一路坎坷,处了好几个男友,最后散了,直到在波士顿何爹俱乐部跟阿甘一起参加裂蛋乐队演出后,两情相悦,成为一对情侣。

由于阿甘嗑药,迷迷糊糊中与其他女子调情,被珍妮撞见,珍妮误以为阿甘用情不专,于是愤而出走,但之后又发现自己是真的爱上了阿甘,终于,二人重新在一起。这一切说明珍妮一直在寻觅与自己真正情投意合的伴侣,对另一半的精神要求比较高。其次,渴求安稳的婚姻生活。小说中当阿甘按职业拳击经理的要求,扮“笨瓜”,或赢或输,收取钱财,痴迷于自己从事职业拳击所获得的名望和钱财时。

珍妮却对钱财没有非分之想,一再劝阿甘及早抽身,想与阿甘找个地方安顿下来,好好过日子:“……我只想找个安静的小地方住下,你可以找份正经工作,例如养虾———我们或许可以买栋小屋子,有个小花园,养条狗什么的———或许甚至生孩子……如今我快三十五了,我想安定下来……”遗憾的是阿甘此时无法自拔,甚至为了捞金,不惜玩欺诈,令怀有身孕的珍妮对将来安定的婚姻生活的希望彻底破裂,最终洒泪而去。

小说末尾,二人意外重逢,珍妮已成家,过着正常家庭生活,生活富足,安宁,“星期天都上教堂”。期盼与心爱的人安定下来,建立家庭,养育孩子,定期去教堂,这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的正统家庭生活。此外,珍妮心地善良,同情越战士兵,甚至因参加反战运动而多次被捕入狱,极力维护阿甘的尊严,反对阿甘为了挣钱扮作“笨瓜”遭人嘲笑。

离经叛道影片中珍妮因为幼时遭受父亲的性侵,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一方面渴望感情的皈依,一方面当真正的感情来临,又总是落荒而逃。阿甘与珍妮自幼两小无猜,情感深厚,阿甘处处维护珍妮,保护珍妮不受伤害,但珍妮非但不感谢,反而责怪他为何总是要解救自己。

每次阿甘的深情表白倒像是加速了珍妮逃离,两人的相遇就像是擦肩而过的路人,人生轨迹刚一相交就分开,影片末尾,当阿甘向珍妮求婚,二人也终于在一起了,但是第二天一早珍妮就搭车离开了。珍妮逃离的是忠厚老实的阿甘所代表的美国主流传统价值观念,对恋人、婚姻的忠诚和对家庭的责任。虽然她知道阿甘对自己真情实意,骨子里的叛逆精神却让她无法做个美国社会的乖乖女。她要做的就是反常规,反正统,于是寄希望于性解放,“解放个人的爱欲并反抗一切压抑性的思想观念”。

于是,上大学时在车上就随便与人胡搞,甚至将阿甘带入女生宿舍,欲和阿甘一起体验性,与学生民主社团伯克利分部主席威斯利厮混在一起,即使后者对她常常拳脚相加。但是,性解放并不能给她带来精神上的安宁和充实,相反精神极度空虚。同时,为了成名,珍妮不惜拍尺度照片,幻想在空旷的舞台上独奏、唱歌,结果被学校开除,而后参加演出,想要实现自己的演艺梦想,但观众根本不想听她唱歌,却对她满是污言秽语,动手动脚,她的歌手之梦终于沦为泡影,感情事业均失意的珍妮只能在毒品中寻求慰藉,结果越发沉沦,试图自杀寻求解脱。

值得让人注意的是,影片末尾珍妮又回归正道,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独自一人默默抚养她和阿甘的孩子,直到得知自己患上不治之症,于是回到阿甘身边,将孩子托付给阿甘,貌似良心发现,回归正统。但是,与小说里珍妮主动劝诫阿甘过安稳的家庭生活不同,在影片中,珍妮的回归更像是受到了阿甘的感召,是阿甘的善良、正直和真诚的爱感化了误入歧途的珍妮,使她重新回到了正道上来。

电影对女性形象重塑的原因分析

重申对女性贤妻良母角色的定位影片中阿甘的父亲不辞而别,从未听过甘夫人有过任何怨言,还用度假一词美化丈夫的背叛行径,足见其对男性中心社会心理的顺从。家庭伦理道德牢牢占据了上风,对甘夫人而言,家庭责任,也就是将阿甘抚养成人、维护家庭的稳定性是第一位的,家庭和孩子是她生活的中心和全部意义之所在,而个人需求退至边缘。

影片将甘夫人歌颂成广大女性理应效仿的对象,塑造成让人钦佩、拍手称赞的女性楷模。电影暗示,当时年轻漂亮的甘夫人完全可以带着阿甘另嫁他人,寻求自己的幸福,但她并没有这么做,相反,为了尽可能给阿甘一个光明的将来,尽到一个好母亲的责任,不惜做出个人牺牲,甚至不顾自己的尊严。

她与校长所做的龌龊之事非但没成人生污点,反而愈加彰显出她的伟大和高洁,博得观众的理解和同情。而她所做的牺牲是值得的,在影片中,弱智儿子居然顺利大学毕业,一边听妈妈的话,一边踏进了美国社会中产精英圈,缔造了一个个常人不及的现代神话,给观众造成误识,即女性是否忠于家庭,坚守自己贤妻良母的角色关系着美国下一代是否健康成长,进而关系着美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