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原版小说风声,才知道电影版差哪里

前阵子带小勋看了《金刚川》,小勋问我:

“妈妈,为什么他们不跑啊?”

“为什么要放火把敌人吸引过来啊”

“妈妈,他们不怕死吗?腿都炸没了还要去守着炮台”

对啊,为什么呢?明明知道那样做必死无疑。我只能告诉小勋,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我们就没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了,所以我们要永远怀念那些解放军战士和志愿军军人,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都必有主旋律电影上映的原因,因为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啊,更不能让以后的孩子们不了解历史。

我们在新时代的中国长大,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其实真的很难与他们感同身受。我也自问做不到那样的决绝和牺牲,因为我眷恋这个世界的美好。

可是那时候的中国,远远不能用美好来形容,我们是靠着无数先辈的鲜血和意志,才换来了现在的和平安详。

像《金刚川》里这样的战士,这是我们看得到的牺牲和伟大,但还有很多看不到的战士被永远埋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那些战士就像年上映的那部谍战剧——《风声》里的吴志国、顾晓梦一样,隐忍着潜伏在敌人的心脏上,他们要熬得过孤独,还要在绝望中重生。

但我今天要讲的不是电影《风声》,而是原版小说《风声》。《风声》的作者麦家,在年获得年度小说家的授奖词是这样的:

麦家无疑是优秀的小说家,他讲博尔赫斯的某部分风格吃透了,极会玩悬疑、推理、脱壳的密室游戏;同时他又不满足与游戏,他还想“对人道发问,对历史发声”,想让思维往前走。

当然,不得不承认电影《风声》是一部好电影,它完美的应了电影中的那句话:十年之后,再无“风声”。里面的角色不管是配角还是主角,都非常出彩,导演也把悬疑和隐忍发挥到了极致。

可是我看完小说之后,总觉得电影和小说相比,差了点什么。

首先,人物设定和剧情不一样,这是大家都公认的。

比如:

1、小说中的老鬼是李宁玉,情报传递的方法则更隐秘和困难,最后把情报传递出去的是顾小梦(电影里叫顾晓梦)。

2、白小年并不是第一个死掉的,相反,他在小说中的身份,一开始是代替日方审问“吴金李顾四”的人,但其实暗地里也被日方怀疑。

3、吴志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而非另一个协助老鬼的老枪。

这只是简单列举的几个不同点,相对于电影的血腥来说,小说里的场景并没有那么恐怖,但是老鬼的绝望和决绝却只增不减。

我一直不明白,电影中的武田既然选择在裘庄里侮辱众人,并且打死了白小年、顾晓梦,金生火也不堪压力而自杀。为什么不在一开始选择全部杀死,要一个一个来折磨,并且最终还是让情报传递出去了。

《风声》黄晓明扮演武田

最重要的是最后吴志国和李宁玉还活到了抗战结束。我觉得这一点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反之,小说里把这个前因后果就讲得很清楚,并且令人信服,好像本该就是如此。

小说里,肥原(电影里叫武田)没有在裘庄虐待任何一个人,除了最开始被怀疑的吴志国。最后情报传递出去,肥原任务失败,众人的结局怎样呢?作者写了一句话来交代:错杀小错,遗患大错。

《风声》周迅扮演顾晓梦

当然,这个结果里不包括顾小梦,因为她身份特殊。我觉得这样才符合逻辑,一开始肥原真的只是想找到“老鬼”,而非虐待几人。至于最后为什么几人又都杳无音讯呢,大概就是那句话:错杀小错,遗患大错。

其次,小说里的人物更饱满,剧情也更值得推敲,且基本上没有漏洞

我在看小说的时候,不止被老鬼李宁玉、军统卧底顾小梦之间剑拔弩张的怀疑、对峙、合作,以及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所吸引,也被里面描写的小配角所震动。

比如,那个只用了几段话描写的年仅22岁的二太太“老汉”:二太太是真的小,即使经历了结婚、生子、革命等一大堆事后也才二十二岁,花样年华呢。

可是这样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却甘愿为了革命事业委身于汉奸,后来为了做情报工作,又假装成“风尘女子”。

话剧《风声》二太太的剧照

一个女人连最重要的名誉都不要了,可见为了革命事业的毅然决然之心。

再看我说的“剧情基本上没有漏洞”,是因为小说中有一个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顾小梦为什么要帮助李宁玉,当时李宁玉已死,顾小梦为了安全完全可以不守承诺。

顾小梦的说法是,当时被感动了。可是这一说法却被反驳,因为做卧底最不能动的就是“恻隐之心”,一个合格的卧底是不会被简单感动的。

我想,也许顾小梦当时真的是被李宁玉“以死送情报”而感动,毕竟在那样一个没有规则的人兽场里,真的需要缝隙里照进来的那点光亮坚持下去。当然,也可能是像网友们分析的那样,顾小梦对李宁玉有一丝不一样的情愫。

不过,这些对当事人来说也好,对我们读者来说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报送出去了。

最后,再说一说《风声》小说最精彩的地方。

小说分为三部分,以李宁玉丈夫(实际上是哥哥)为视角的第一部分,讲述了5个人被软禁在裘庄发生的事,说了情报是怎么传出去的。

可是第二部分,作者却以访谈的形式,视线一转,到了顾小梦这个视角。顾小梦的回忆里把之前的剧情推翻了大部分,把她认为的真相告诉了作者。

事情的起因是因为远在台湾省的顾小梦得知作者写了这个故事,但是故事里的情节却不符合史实,所以一定要把真相告知作者。

小说的第三部分叫“静风”,是作者跨越时间来看待这个故事的一个感受。

其实说实话,一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性各占几成。作者采用了一种访谈式的写作手法,看起来像是写实,实际上应该还是虚构,包括那些以访谈形式呈现的内容。

因为,如果这是一个真实人物讲述的真实事件,那么在拍成电影时,应该是不被允许进行大改动的,那样就属于不尊重历史人物了。

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也好,假也好,作者写的绝望和隐忍都是真实发生在那个年代的故事。就像作者自己说的:

空间的裘庄变成时间的裘庄,我们都身处裘庄里、迷宫里,看人在时间的长河里不休止地冲突、倾轧、厮打,不知谁对谁错。“我”费尽心机,明访暗探,仍不知所终,甚至挖出来更多令人心寒的“史实”。

《风声》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经历过大孤独、大绝望的人,会懂得《风声》给你的大坚韧和大智慧。

是说,“老鬼”李宁玉身负重任、身陷囹圄,却忍辱负重、以命相搏,最终不辱使命,传出情报。可是殊不知,翻开下一页,却有人跳出来,把她舍身取义的故事推翻,形象打碎,一切归零。

《风声》李冰冰扮演李宁玉

这是多大的绝望和孤独。

我们永远也不能得知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只知道结果:情报传递成功。

作者说,翻开《风声》,获得直面困境的坚韧和智慧。可是我看完的感受却只有:先人太伟大。

那些电影、电视剧、小说中描述的舍身取义的故事,不会因为我们现在无法想象,就不会发生。

先辈们靠着信仰而存活,也为了信仰去赴死。无论是《金刚川》里的那些英雄,还是以前潜伏在暗处,却不被人理解和知晓的地下工作者,都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7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