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筠,著名军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著有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系列《长津湖》《交响乐》《阿里郎》等多部,其中《长津湖》获中宣部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扫一扫,看视频
美国人终于小心翼翼爬上了山头,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积雪覆盖下的战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他们一个挨着一个趴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有百十号人,都据枪而待……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寒霜,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微风拂过,铮铮有声。
……他们宁愿冻死也决不放弃自己的阵地。这是些什么人啊?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们为什么如此顽强,为什么具备这样非同寻常的意志力?里兹伯格摇了摇头,虽然他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人,但是他知道他们都是些无畏的勇士,是真正的军人。
里兹伯格微微并拢的手指在钢盔的边沿上碰了碰,对着静静趴窝在阵地上的中国人行了个庄重的军礼,美国海军陆战部队的军礼。
“这个场面,您是怎么发现的?”
“对待战俘,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当时是如何做的?”
……
年10月18日,作家王筠应邀来到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为同学们做以“穿越历史,感受信仰的力量”为主题的专题讲座。现场的千余名00后,就长津湖战役、抗美援朝等向他提出了一连串问题。
这个十月,从居住地青岛赶到北京的著名军旅作家王筠,工作日程安排相当紧凑:作品分享,媒体采访,到广播电视台做节目,与出版社和影视平台对接洽谈,查阅档案,等等。此外,他还插空做了个小小的手术。但王筠说,再忙,“进校园的讲座是不能耽搁的”。
通过真实的历史和优秀的作品,对青年学生特别是00后进行正面引导
在讲座中,王筠从抗美援朝战争引入主题,重点讲述了长津湖之战在抗美援朝中的伟大转折作用,通过战争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信仰的力量。最后,王筠与学生以及在场的老师分享了自己十余年来创作《长津湖》及其抗美援朝战争长篇小说的心路历程。其中“冰雕”一节给学生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比如)美军撤退的时候,在最后一个阻击阵地,志愿军成建制冻死在阵地上。陆战一师的团长敬礼,这个最早出现在《长津湖》小说里,是小说中的想象,电影《长津湖》中也有类似的镜头……”王筠说。
王筠特意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与现场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00后的学生,对待战争与和平、牺牲与青春、国家与利益的态度和思考,定位和观点,是军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