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梨树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编剧:阿克·阿克苏/埃布鲁·锡兰/努里·比格·锡兰
主演:岛吾·德米尔考/穆拉特·杰姆吉尔/本努·耶勒德热姆拉尔/
哈扎尔·埃尔居奇卢/塞尔坎·凯斯金等
类型:剧情
上映日期:-05-18(戛纳电影节)/
-06-01(土耳其)
年1月26日,在伊斯坦布尔,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彼时他的家人,或许永远无法料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在土耳其的影坛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位日后被称为“土耳其国宝级导演”、“土耳其的阿巴斯”,名为努里·比格·锡兰的人,在自己人生的前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年,都没有想要成为一位电影导演。尽管对摄影、文学有着热忱,但他在大学学习的是电子工程专业。并在毕业后周游了伦敦、加都等等城市去寻找自己人生的目标。最终他回到了安卡拉服兵役,并在这里与自己一生的职业,“电影”相遇。
图
努里·比格·锡兰,现年62岁,土耳其如今最重要的一位导演。
这位大器晚成的导演,直到35岁才拍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部短片作品,而在随后的25年中,他的九部长片作品有七部入围了戛纳电影节,更是在年凭借《冬眠》(K??Uykusu,)拿下了67届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与金棕榈大奖。年,他带着自己的新作《野梨树》(AhlatA?ac?,)回归戛纳,却最终惜败于是枝裕和导演的作品《小偷家族》(万引き家族,)。可这并不妨碍人们对《野梨树》推崇,在一些人看来,《野梨树》这部作品可以说是锡兰所有电影中最具有叙事性的剧情片,也是锡兰这25年创作生涯的集大成者。
上图
夺下金棕榈的《冬眠》海报
下图
锡兰在戛纳获得金棕榈后的媒体照
《野梨树》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毕业生司南为了圆自己的小说梦而回到自己的老家坎镇,与自己多年不见的父母妹妹团聚,并开始积攒资金准备自费出版自己的小说”的故事。影片在跟随司南的视角缓缓推进时,司南与父亲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渐渐浮出了水面。
有趣的是,尽管所有的电影都在努力的向“电影化”的方向发展,但是《野梨树》却反其道而行,在扎实的叙事以及如画的光影中,让观众们渐渐进入了一种文学作品独有的,充满想象力与跳跃性的空间之中,在长达分钟的漫游之后,我们的看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青年的成长,更多的,是一个国家的现状与宗教话题的思辨。
图
影片中锡兰一如既往地重视画面结构,为观众带来了极为动人的视觉欣赏。
锡兰
这个故事并不全部来自于我的生活
不仅仅是司南,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如此丰满,即使是仅仅出现了一次的人物,依靠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们都能轻而易举地感受到这个人背后有着的不逊于主人公司南的故事,似乎影片中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可以发展成为一部电影,这样充实丰厚的人物与故事也不禁让人们在观影时怀疑,这部电影是否来自锡兰本人过往的生活与对如今土耳其社会的种种思考。然而事实上,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确有原型,却并不完全是锡兰自己。
图
独自坐在咖啡厅中,声称里拉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老人,尽管只是出现了一瞬,但是也足够引起观众们的好奇。
年7月,正值拜兰节。锡兰与自己的妻子,也是自己强有力的贤内助埃伯鲁决定带着孩子前往锡兰童年时代住过的小镇度过假日。也正是在这里,锡兰见到了自己的许多亲戚,其中就包括了一位小学教师。锡兰与妻子立刻被这位小学教师的个性所吸引,但是在同时,也为这位亲戚在村庄中受人排挤的情况深感同情,两人渐渐萌生出了拍摄《野梨树》的想法。随后,两人见到了这位小学教师的儿子阿克(Ak?n),由于当时锡兰与埃伯鲁正在专注的修改另一个剧本,因此他们邀请阿肯将自己与父亲的故事写下来,已经自费出版了两部小说的阿肯立刻同意了。
图
锡兰与主创人员出席戛纳电影节
在随后几个月中,工作繁忙的锡兰几乎已经忘记了《野梨树》项目。直到十月的一天,他收到了来自阿肯的长达80页的手稿,通过流畅的文字与生动的情节,锡兰立刻被这对父子的故事深深吸引,甚至有冲动放弃他与妻子正在修改的剧本而转而专注于《野梨树》的开发,妻子埃伯鲁也表示了支持。
锡兰在随后的手记中表示,吸引他的不仅仅是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还有撰稿者对于自己的态度,他以一种极为直白的,坦诚的文字告解了自己的经历与一直以来的父子关系。阿肯在文章中丝毫没有想要为自己辩护、掩饰的意味,这也使得这些文字都看起来极为真诚和真实。也使得此后锡兰、埃伯鲁、阿肯三人关于剧本创作的合作显得格外的直接和顺畅。
图
影片中司南与父亲的故事源于编剧阿克的亲身经历。
这种坦率也在最终的影片中得以呈现,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有一种坦率的特征,尤其是刚刚走出象牙塔,受到了良好教育的司南。自视甚高的司南也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对作家圈子、国家的政治、宗教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对于自己那因为嗜赌而失去一切的小学教师父亲也有着自己坚固的壁垒,与“绝不原谅”的怒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梦想的受挫、对未来的迷茫,似乎将这个青年的棱角渐渐磨平,他开始渐渐与父亲和解,和生活和解。
图
影片的最后,年轻的司南终于能和父亲一起坐下,心平气和地谈话。
影片选择直率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青年成长的过程,并不为司南的所作所为辩护,却也不批判,而是将判断的权力留给了观众自己。这种客观的、中立的、克制的叙事态度也让这部电影无限地接近了我们每个人的真实生活,却又用氤氲的雾气与跳跃的叙事,模糊了所谓的真实。而影片中司南的变化或许也是年近六十的锡兰对于自己的人生的一次映射与思考。
图
影片中也多次出现了司南站在高处俯瞰自己生活的小镇与村庄,仿佛自己难以融入这样的社会。
司南
人与人的距离是锡兰永恒的话题
从《远方》(Uzak,),到《三只猴子》(ü?maymun,),再到如今的《野梨树》,我们似乎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人与人的距离”的探讨是导演锡兰永恒的切入点。从《远方》中表弟侵入表兄的个人世界所引发的“战争”,到《三只猴子》里一家三口“不看”、“不听”、“不说”却最终将自己都卷入了无尽的悲剧深渊,再到如今《野梨树》中,儿子执意竖起的情感壁障,以及对父亲的“复仇”。在锡兰的镜头下,这些本应该是最为亲近的,甚至血脉相连的人物之间,却总是横亘着一道看不见却又无法跨越的鸿沟。而锡兰也在不断探索着形成这种鸿沟的原因。
上图
《远方》中两兄弟分别坐在房间的两边。
下图
《三只猴子》剧照,乌云密布,也预示着这个家庭的未来。
在《野梨树》中,这原因似乎是因为父亲曾经的错误。因为自己曾经嗜赌,不仅仅用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更是欠下了不少外债,这也使得整个家庭陷入了非常困难的境地。司南之所以选择进入大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未来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渴望可以有朝一日摆脱父亲和用异样眼光看带他们这一家的其他人?
图
影片中,一家四口同框的次数屈指可数,而当这四人同框时,却是家庭矛盾彻底爆发的时候。
在影片中,司南对于父亲是关闭了心扉的,由于过去的伤害,使得司南下意识就对父亲产生了拒绝与厌恶。而这一点与母亲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比较起司南对于父亲的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厌恶和憎恨,母亲却显得极为包容与沉默。而当司南将无法递给父亲的书递给了母亲的时候,母亲终于道出了对于父亲的爱意。
她知道自己丈夫的与众不同,尽管他曾经行差踏错,但是自己依旧愿意相信那个充满着艺术气息的男人,“如果我还能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知道我如今的处境,可我依旧会做出与当初一模一样的选择。”这是母亲最具重量的坦白,也是她与司南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对于一个人的信任。这或许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警示,究竟是什么划出了人与人之间难以跨越的障碍?或许是无法宣之以口复杂情感,或许是不断伤害下失去的那一份信任与爱。
图
影片中的母亲,沉默却坚强,看似对生活彻底失去了希望,却依旧对丈夫抱有极深的信任与爱意。
影片中的司南与《冬眠》中的男主人公一样,他们对这个社会有着自己的思辨与看法,而在《野梨树》中的司南,更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他有着自己的想法,甚至不在乎这样的想法是否会伤害到他人。当司南与自己的初恋相遇,却差点因为自己的“雄心壮志”而伤害到了自己曾经喜欢的女孩子,这种甚至有些“高高在上”的感觉究竟是好还是不好,锡兰依旧将这种判断留给了观众。
图
树下的那一吻,与咬破的嘴唇,是这个即将嫁作他人妇的少女想要留给过去的印记,也是她服从命运前最后的反抗。
而到了最后,司南在一次次的受挫中忽然意识到,自己也只不过是众生中的一人,他也渐渐回到了“地面”上。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忽然意识到,真正珍视自己那“微不足道”的梦想的人是谁。
当服役结束回到家乡了司南正在为自己人生的下一步思考时,他忽然发现,自己的母亲也好,妹妹也好,谁都没有看过自己的小说。可将那些章节看完,甚至看了两遍的人,竟然是自己最“恨”,最看不起的父亲。在留下泪水时,司南忽然意识到了那无法忽视的,来自血脉的传承。他在不经意之间,早已继承了父亲的种种思想,而自己的父亲,也以一种深沉的方式默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