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窥一斑而知全豹,帅气刘洪涛老师通过全国卷2文学类文本阅读《有声电影》进行了深度阅读教学设计,岂止是帅气,那是文气金气大气!
设置“冲刺挑战性”问题,补充期刊、学报上关于老舍作品中“市民”形象的分析论文,要求学生“三边阅读”,由独学到对学再到群学,归纳成语,生成金句,生成新的话题,最后回扣原始文本和主题。整本书阅读《老舍幽默诗文集》,时间不惜为2课时至2个星期甚至更多,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学会真正的自主学习。看似“慢”,实则真正高效,师生受益,某种意义上,教育受益,社会受益。感谢刘洪涛老师,吾等当仿之行之。
(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高级中学张艳艳)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考题为老舍的短篇小说《有声电影》(字,有删改)。
有声电影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紅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入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有删改)
《有声电影》选自《老舍幽默诗文集》,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豆瓣读书中这样简介:“人们是在看了老舍先生的小说与戏剧之后,熟悉了他的幽默风格。文学评论家也是从他的小说与戏剧中,分析论证得出他的文学创作独具幽默风格。他的幽默让人发出的笑,是使人感到温暖的笑,或是先笑后悲的含泪的笑。这样的笑不同于尖刻讽刺的讥笑与冷笑,不同于耍贫嘴的嘻笑,也不是小丑的滑稽逗笑。”以上简介,足见老舍文章“幽默”的艺术魅力。
回到全国2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针对这篇选文的考题设置: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現,可谓一语双关。
5.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折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6.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第4题的C选项“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第6题“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两处均提及老舍文学创作独具幽默的风格,这和本文收录进《老舍幽默诗文集》不谋而合。同时第4题A选项“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其中关键词为“市井妇女群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面对这一词语,并不陌生,但在平日的学习中似乎并未认真深刻的剖析过。只听得其名,而未研其根本。
纵观高考语文全国2卷试题,阅读量明显增加,其中语言文字运用17到19题(补写词语、成语使用、病句修改),全都整合到阅读语段中,由此“高考指挥棒”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高考“倒逼”语文教学的趋势也在全国2卷得到凸显。
通过以上分析,不由得生发出以下思考。基于全国卷2文学类文本考题第4题C选项及第6题关于老舍文学创作幽默风格的考察,能否推断出未来阅读考察的方向是“主题阅读”?基于第4题A选项关键词“市井妇女群像”的考察,能否推断出未来阅读考察的方向是关于知识的整合?
有了以上思考,便有了我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学生阅读《有声电影》,并结合设置问题,再读文本。
二、根据设置问题,让学生提取关键词。
参考:小说三要素、市井妇女群像、语言的幽默效果。
一、二环节时间为0.5课时。
设计意图:熟读文本,以文本为依托,设置简单问题,再由简单问题,生成新的“冲刺挑战性”问题,“什么是市井妇女形象”、“老舍笔下的其他人物形象是什么样的”、“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又是什么样的”、“老舍哪些作品还体现了幽默的语言风格”,这样的“冲刺挑战性”问题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对“专题群文”的阅读兴趣。
三、补充资料(阅读时间1.5课时)。
1.《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2.《浅析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
3.《从老舍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探讨其女性观》
4.《老舍幽默风格试析》
(字数总计:字)
设计意图:《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节选了十篇期刊、学报上关于老舍作品中“市民”形象的分析论文,字。《浅析老舍笔下的女性形象》《从老舍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探讨其女性观》选自百度文库,为两篇完整论文,共字。《老舍小说中的的北京节令习俗及北京人》节选自期刊论文,共字。四则资料总字数为字,补充资料意在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要求学生“三边阅读”,边读,边划,边归纳。以圈划和归纳关键词的方式边阅读,边思考。
四、研讨与思考。
阅读补充资料,同桌之间、小组之间以提问和研讨方式,生成思考与感悟,并形成一段文字。
五、交流与分享。
班级每名同学都要分享,并认真倾听他人与记录。每一个同学分享完毕,其他同学总结出发言同学的关键词,并认真记录。最后,将记录的关键词进行归纳与归类,得到结论,回扣主题。
学生发言关键词:女性形象、封建思想、劣根性、进步性、抨击、批判、人物形象塑造、期盼、力量。
生成金句:批判的对立面是一种期盼。
生成新的话题:《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笔下的大赤包是典型的悍妇形象,长相丑陋,身材高大、肥胖,泼辣,强势,明显缺乏女性美。《红楼梦》中王熙凤也是有名的“泼皮破落户”,但却一身珠光宝气。同样是作家笔下的“泼辣”女性形象,二者为什么会有如此天壤之别呢?
四、五环节时间为2课时。
设计意图:由独学(阅读、圈划)到对学(同桌之间的提问与研讨)再到群学(小组之间的提问与研讨)。同桌之间交流时,一个提问与表达,一个倾听与记录;小组之间交流时,一个提问与表达,其他人倾听与记录。人人交流,人人提问,人人研讨,人人倾听,人人记录。通过记录每名学生发言时的关键词,将这些关键词归纳与归类,对这些关键词再思考、再认知,生成新的问题,并得到新的结论,最后回扣原始文本和主题。
六、由阅读拓展语言文字运用。
要求学生再次速读补充资料,圈划资料中出现的所有成语,并归类。圈划后,学生发现,出现的成语大多为贬义词,让学生将这类成语归纳整理到笔记本上,并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