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录取ldquo大满贯rdquo

拿下伯克利、UMich、NYU等Top30!她直言:一定要和父母“打好”配合!

棕榈说:刚刚过去的-申请季,UC系在中国大陆的录取人数呈现了“现象级”的下跌!

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下,来自北京的棕榈学员Kate同学,不但把两所UC公立名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双双收入囊中,取得了“UC录取大满贯”!还收获了藤校达特茅斯学院抛出的橄榄枝!

自称不是学术型选手的她,靠什么俘获了一众名校芳心?接下来就和棕榈君一起看看,Kate同学如何在今年的“最难”申请季所向披靡的吧!

棕榈学员档案

录取阶段:RD

录取学校:达特茅斯学院、UCLA、UCB

录取专业:生物方向

高中:北京顺义国际学校

GPA:6.93/7unweighted

SAT:

SATMathII:

科研:2个营养学主题的个性化项目;发表3篇学术文章。

竞赛:HOSA全国营养学第二名,生物金奖(前5%);CTB全国第三名,晋级全球赛;NYTSTEM写作竞赛HonorableMention(全球获奖比例1.5%);TeenInk(文学类期刊)发表。

社团活动特长:学生会干事、反抗身材羞辱社会活动、心理健康平台、组织募捐、成立GirlUp北京社团、舞蹈等。

受访学生:棕榈学员Kate同学

爱笑爱玩爱学习的社牛理科生~

没有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学啥,

专业是引导和探索出来的!

10年级加入棕榈之前,我只知道自己会是一个理科生,但一直没有明确过具体的专业方向。

所以我与棕榈老师的第一次交谈主要围绕“专业”这个话题展开。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当老师问我对学校哪个科目最感兴趣时,我把能想到的理工科计算机科学、化学、物理、数学和生物等,全都说了个遍!

老师当时没有急于下定义,而是在后来的合作和沟通中,花了大量时间了解我——一个专业级的芭蕾舞蹈生,有着特定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也有着不同于其它同龄人的心理生理需求。

(图片来自棕榈学员,禁止转载二传)

在对我足够熟悉后,老师引导我思考了“身材管理与健康饮食”这方面的问题,并给我推荐了相关的营养学书籍和文献。同样是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充分利用居家隔离的时间,先后上了哈佛及其他大学的营养学网课……

长达半年的专业兴趣探索,让我注意到了食物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从而对营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基于此,棕榈老师建议我把专业方向明确为生物科学领域下的HealthScience,这样既尊重并有机会深入发展我的兴趣,又可以从大学申请的角度去构建我的申请故事。

能够继续深入探索喜爱的领域,让我感到非常兴奋!也正是在坚定了专业方向,我后续的活动脉络开始清晰起来!

我不是学术型选手,

但我清楚自己申请中的优劣势!

GPA6.93/7、SAT

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很重要

营养学里有个概念叫“IntuitiveEating”(直觉饮食法),我的学习理念可以称为“IntuitiveStudying”(直觉学习法)。

所谓直觉学习法就是,我只在想学习的时候学习,不想学习的时候就不学。

因为我发现自己只有在真正想学习的时候效率才高,且可以在短时间内汲取到最大限度的知识;同理,当我实在没有动力学习的时候,效率非常低。所以我不会逼自己读书做作业,这种时间更应该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我这种“直觉学习法”并不适应于所有人。但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特点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才能将学习变成一件开心且有成就的事情。

文书是个大难题,

那就给自己留够时间用心打磨

我的文书创作过程还蛮跌宕起伏的,尤其主文书的撰写,修改了十几次才定稿!

写主文书前,我与棕榈老师进行了不下三轮的头脑风暴,筛选出了要用的素材,也梳理出了整体的文章主线、结构,以及大致框架。

但即便如此,后面的写作过程仍然困难重重。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遣词造句等都是对我不小的挑战!幸好老师耐心十足,一次次地指导我,及时留言和修改,每每帮助我在“快要放弃”的时候重新调整好状态。

最后完成主文书后,棕榈的外教老师进行了细致的校正,从美国人的思维角度提出了修改建议和修改方向。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长达四个月的打磨,十几次的反稿和修改后,我得到了一篇真实浓缩了自己个人经历的主文书终稿!

作为一个曾“饱受文书摧残”的过来人,我建议学弟学妹通过思维导图梳理逻辑以及整体的故事线。同时,一定要尽早构思自己的文书框架和想要体现出的个人特质!有什么问题或者不懂的地方,及时向外界寻求帮助!

从“自身”出发做活动

科研/竞赛/社团/公益一个没落下

我不算学术型学生。

虽然拿到了几个竞赛的奖项,CTB全国第三名、NYTSTEM写作竞赛HonorableMention、HOSA全国营养学第二名等,但这些竞赛都不是比较顶尖生物方向竞赛奖项。

换言之,在申请生物时,我的硬实力其实没有那么“硬”。

我和棕榈导师都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选择通过科研和社会关怀力,让我的学术和活动履历更加出彩。

而之所以选择科研作为突破口,和我自身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资源有关。父母工作的原因,我从七年级开始,假期就会在清华大学或者北京大学的实验室里实习。从最开始只负责清洗试管和烧杯,到后来帮助收集数据,我逐渐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在国内高校参与过不下四个科研项目。

可以说,正是这些积累到的科研能力,使我在棕榈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开展了自己感兴趣的独立科研项目。

整体来说,在棕榈导师的规划下,我高中期间的活动非常丰富,科研、竞赛、社团、公益、实习一个都没落下。而且活动有主有次,主线紧紧围绕专业,非常清晰。

其中,我认为在申请里最关键的一条活动线是——

我对身材焦虑和营养学的探索

因为芭蕾,我曾有一段“因为身材焦虑而导致进食障碍”的经历。

(图片来自棕榈学员,禁止转载二传)

棕榈老师指出进食障碍和身材焦虑是现代社会存在的一个严峻问题,让我就这个点进行深挖,探索食物、健康、性别之间的联系,同时为我规划了一系列能体现社会关怀和影响力的活动。

我做了两个营养学相关的个性化项目;

我将自己在模拟联合国(MUN)探讨性别问题的经历与科研做了结合,尝试通过科研解决“发展中国家女性宫颈癌治疗缺乏”的社会问题。

为此,我通过自学machinelearning(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编程出了一个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女性自筛宫颈癌的模型,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经过棕榈老师鼓励,我将这篇论文投稿到了一本学术杂志,最后成功发表。

我参加了多个竞赛。通过猫头鹰的培训,NYTSTEM写作竞赛我撰写了自己营养学方面的科研经历和结果,拿到了全球获奖比例1.5%的HonorableMention;

CTB挑战赛我和其它棕榈学员组队,从身材焦虑和进食障碍出发,进行了深度探索,并展开了诸多活动。包括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