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电影ldquo穿插rdq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pf.39.net/bdfyy/zqbdf/180415/6169124.html

重写电影史

作者:李镇(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责任编辑:檀秋文版权:《当代电影》杂志社来源:《当代电影》年第1期

提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中常见“穿插”的提法,其内涵繁复驳杂。“穿插”是早期电影人理论觉醒的重要标识,在中国电影理论尚未系统化的阶段,它几乎触及到包括电影本体、电影叙事、蒙太奇、导演调度、电影表演、电影技术、电影美学、电影编剧等诸多相关理论。“穿插”的电影实践及其理论阐释不仅试图适应电影现代化的需要,也深得儒家思想尤其是“礼乐”观念的陶染,是我们研究中国早期电影理论史和重新梳理中国电影本体美学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穿插”礼乐儒家文化美学

什么是“穿插”?早期电影资料中常见“穿插”这个词,人们用“穿插得当、穿插巧妙”,(1)或“穿插热闹、穿插紧凑”(2)来形容一部影片的佳妙。穿插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电影的“必要的元素”。(3)“所谓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助”,(4)“一剧之穿插诚为最有价值而又最重要者矣”。(5)有人甚至认为:“无论属于何种类别之影片,必须加入穿插,方能引起观众之兴趣······所以穿插与一片之前途,实有莫大之关系。”(6)“穿插”的提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为流行。年,侯曜在他的著作《影戏剧本作法》中用简短的一章介绍“穿插”。他认为“穿插”是由编剧者写在剧本中、由剪辑最终完成的技巧。“凡两景相接处接得非常得当,使剧情格外曲折有趣,这种联接法就叫穿插。”(7)同样的镜头内容,“穿插”得好,故事就“曲折有变化;剧旨能充分发挥”,反之,“不带穿插法所写出来的剧本,好像一本流水账簿,令人看了生厌”。(8)但人们讨论较多的“穿插”,多见于影片中用来调剂气氛的表演或动作。“穿插”之优劣是当时影评者衡量影片品质和导演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准,比如“国片中的穿插,要算孙瑜的剧本来得适当些”(9);不仅对于中国片,影评人对西方电影的评价也使用穿插的概念,比如刘别谦的作品“更侧重穿插,利用小动作来操纵观众的情绪”。(10)“穿插”可以决定一部影片的命运,“足以补助剧情大体的不足,也可以衬出全剧的精彩”。(11)如《故宫新苑》这部电影虽然“剧情浅薄、毫无意义;表演欠佳、导演平平”,本来应该在影片的评价等级中列为“丁”等,因为“胖子穿插十分佳妙,为全剧生色不少”(12)而升级为“丙下”等。在英语中,最接近“穿插”的是名词Sideshow或Side-shows。这个单词在西方较早见于嘉年华、狂欢节的马戏表演当中,通常指在主要节目间歇展示一些吸引人的怪人、怪物或者怪异表演,目的是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吸引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