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复仇,穿门而过,从小说刺杀小说家

《飞行家》这本集子里的小说几乎都是双雪涛在北京写下的。

年,双雪涛离开老家沈阳到北京去,读书,写作,喝酒,交朋友,两年后,他攒够了“大概”9篇小说,由理想国集结出版,有了《飞行家》这本小说集。

其中一个短篇,名叫《刺杀小说家》,掩藏在内,相比于《跷跷板》《光明堂》《飞行家》等几篇而言,它并不显得出彩。

但那个时候,《刺杀小说家》将被改编成电影这件事大概已经落地了。

17年9月,在现今已关门的单向空间·北京爱琴海店,导演路阳作为《飞行家》新书分享会的嘉宾,与双雪涛、张悦然、史航一起聊关于“捕故事的人”——小说与电影,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如何在捕捉故事时,角力、碰撞、绽放。

年,单向空间·爱琴海店,《飞行家》新书分享会

那时候,双雪涛正蓄着鲁迅式的胡子,想在创作上走出“艳粉街”,路阳的头发尚未变白,但打造中国奇幻大片的念想在他心中越扎越深。

01

在《刺杀小说家》原著中,现实与虚构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元小说”——双雪涛所写的人物在小说中写小说,即虚构里的虚构,从而使得其内容与小说中的现实以及更高层面的现实产生了多层互文关系。

这是这部小说最独特的地方之一。但细读小说中那位小说家所书写的小说《心脏》,我们会轻易地联想到鲁迅的《铸剑》。

《铸剑》原题名《眉间尺》,发表于年的《莽原》,分别是2卷的第8期和第9期,讲述了一个名为眉间尺的少年从母亲口中得知身世,决心向杀了自己父亲的大王复仇的故事。

在《刺杀小说家》中,名为久藏的少年从临终的母亲口中得知自己的父亲被赤发鬼所杀,背上“扇面一样的杀猪刀”去往京城为父报仇。

后者的一些句子,其中的意象或隐喻,都纷纷指向了鲁迅的那篇《铸剑》。

诸如这段:他把妈妈的手放回去,一只秃鹰飞过来扑在窗户上,“哗啦”一声,窗户颤动起来,他没有害怕,我是久天的儿子久藏,今天来取你的项上人头,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忌日,他在心里说了一遍。

《铸剑》中对应这段: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雠。

《刺杀》这段:终于停止了,从雾里面滚出一颗头颅,常人大小,上面长着蓬乱的红发,一双眼睛睁着,不再转了,嘴闭成一条细线,右脸上有一道红亮的刀疤。

《铸剑》中对应这段:刚在惊疑,黑色人已经掣出了背着的青色的剑,只一挥,闪电般从后项窝直劈下去,扑通一声,王的头就落在鼎里了。

《刺杀小说家》中的《心脏》与鲁迅的《铸剑》产生了一层互文关系。

但不要忘记,《铸剑》后来被收入鲁迅短篇集《故事新编》中,它本身就是对干宝所著的《搜神记》中《三王墓》的改写,而《三王墓》的故事又是脱胎于魏晋时期的一本鬼神志怪小说集《列异传》中的《三王冢》。这又是一个隐秘的多层互文关系。

这种对不同时代的作家的指涉,上个时代的作家对更早时候的作家的指涉,正是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之一。

《心脏》是一个复仇故事,“复仇”定了《刺杀小说家》这篇小说的基调。

写《刺杀》的时候,应该是双雪涛从银行辞职后专心写作的一年后,那一年,他写的东西全都没能发表,存放在他的电脑D盘中。

郁闷时,他去一个旁边矗立着几根烟囱的土场上踢球,有时候一直踢到夜里,踢到只剩他一个人。小说里的小说家也因此每天去大学里的足球场抽烟,散步一小时。

他把当时的失意,落寞,怀疑以及愤怒全都塞进了这篇小说。

他始终相信自己能写出牛逼的小说。

他说,自己那时像是乔伊斯小说《阿拉比》中的少年,站在如丛林一样的成人世界之前,紧紧攥着枚银币在手心,感到孤独和战栗。

又过了一年,他发表了《平原上的摩西》,仿佛复仇成功,在文学圈里瞩目,“双雪涛”这个名字也进入了许多读者的视野。他从名不见经传的小说家到拥有了新的名号,“迟来的大师”。

02

双雪涛第一次见路阳时,撞在了一扇擦得干净的玻璃门上,嘴唇因此肿起来。

他回忆那天,离路阳不远的大厅角落里,放着一把日本木剑,路阳说,他常在没人时独自挥舞那把剑。

这是双雪涛对《刺杀小说家》电影开启之时的唯一记忆。

从《绣春刀》到《绣春刀II:修罗战场》,路阳逐渐在同质化严重的国产电影市场找到了一条自己的路。受塞林格小说《麦田守望者》影响很大的他,在电影中常常流露出关于绝境与希望,压迫与反抗这些珍贵的表达。

《绣春刀II:修罗战场》的片尾字幕制作人名单上面,路阳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名字底下写着:预算花光了,没办法只能自己做了。

电影《绣春刀II:修罗战场》的片尾字幕制作人名单

也因此,有人说路阳像一个中二的日本少年,从外面看规规矩矩,谦卑敬人,内心却执着而跳脱。

在小说《刺杀小说家》最后,少年久藏与小橘子找寻赤发鬼,只看到一尊硕大的泥佛,然后泥佛动了,变成了“长着一头金黄的,乱麻一样的头发”的赤发鬼。?

路阳被这样庄严宏大,肃穆中蕴含诡异的场景击中。

在创作生涯中摸爬滚打,经历无数低谷的路阳,觉得自己完全能够读懂这篇小说。一个小说家,相信自己是被选中的那一个,拥有表达者的命运;一个父亲,一步一步重拾父亲的尊严与力量。这是他心中这个故事的内核。

“中二感”爆棚的他义无反顾地开启了《刺杀小说家》的影视化之路,这一开启,便花了路阳将近五年的时间。

从第一次读到双雪涛原著开始,他用两年时间打磨剧本,筹备剧组,四个月进行拍摄,最后是长达两年半时间的特效、后期制作。

原著《刺杀小说家》是一种后现代的叙事风格,人物对话、行为自由而跳跃,人物常常处于一种“弱动机”的状态下,若是以电影形式展现这样的弱动机,恐怕很难有观众会信服和带入。

比如,电影中,雷佳音饰演的关宁,去刺杀小说家的动机是为了找寻失踪女儿的下落——父亲寻女是逻辑合理的“强动机”;原著中,千兵卫主动接受律师的委托去刺杀小说家,目的是去北极看北极熊,这是一种“弱动机”。

电影对原著的改编,大多基于这种强弱动机转换。包括小说《心脏》到《弑神》的变化,少年久藏到少年空文的变化等等。

最开始的剧本改编会上,双雪涛参与其中,摸索出电影故事的走向。此后一年,路阳和编剧们拿出了一份两万多字的大纲与人物小传。再随后,路阳开始动笔写剧本。

为了使得电影情节更加连贯,逻辑更加完备合理,路阳为之添加角色,比如黑甲;还修改了角色的出场时间,避免出现”机械降神“式的生硬,比如在结尾大战中大放异彩的红甲武士。

最终,21个月,电影才有了一份近五万字的剧本。

解决剧本与拍摄,特效方面才是等待电影《刺杀小说家》的最大难题。

20多个摄影棚,平方米的动作捕捉棚,张概念图,张分镜头故事板,17万平米的搭景面积……

这是一次对中国电影工业成熟度的考验,答卷人是导演路阳。

双雪涛说:“一个创作者如果笃定到疯狂的程度,他就拥有了最有力的理智,可以用自己的血肉把历史的进程推快一点点。“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头白发的路阳。

他和他的团队,凭借一份真诚和笃定,将《刺杀小说家》带到大银幕,让无数进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看到了中国奇幻电影的可能性。

徐建是MOREVFX的创始人,他曾主导了《流浪地球》的视觉效果工作,曾与路阳在《绣春刀》中合作。

在《刺杀小说家》中,他需要从头开始,跟完一整部电影的视效制作,从动作捕捉、虚拟拍摄、面部捕捉、虚实拍摄等,一系列流程都需要顺利跑通。除此之外,还有视效行业的S级难题——生物、尤其是人类生物的毛发特效制作。

他和他的团队为了给拥有4.8万个毛孔的赤发鬼设计毛孔系统,开发出一个插件,使得赤发鬼这一角色出场时的每一帧都要渲染16到30小时。

《刺杀小说家》是第一部完全由中国团队参与并完成的奇幻类型电影,路阳说:“我希望电影是我们的,工业化也是我们的。”

正如他对第一次见面时就撞玻璃的双雪涛说的那样,“如果你走得再快点,也许就可以穿过去了。”

引用双雪涛在年第三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获奖发言的其中一段。

他说:

”我所期望的,只是希望,但凡有志青年,不要在自由里被自由分解,不要在不自由里被不自由融化。

如果你是个木匠,就把桌子打好;如果你是个作家,就把小说写好;如果你是个电影人,就把电影拍好;如果你有一个声音,就喊出心里的想法,不要顾虑世界的盘压。“

文学如何面对电影,电影如何容纳文学,面对新时代的莽莽荒原,双雪涛刚刚穿门而过。

参考资料:

[1]双雪涛像小说家一样存在,人物,.12.09

[2]双雪涛:苏格拉底在今天可能唯一的出路是去做直播,单向街书店,.01.23

[3]双雪涛:作家都是独个儿的那个人,中国新闻周刊,.10.18

[4]让我们穿过那扇门,双雪涛,.02.15

[5]路阳刀锋迎面

导演,南方人物周刊,.07.29

[6]路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