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戛纳电影节,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凭《小偷家族》摘得金棕榈奖,成为继衣笠贞之助、黑泽明、今村昌平之后,第四位获此殊荣的日本导演。上周末,这部电影终于在中国上映了,我们终于可以在大屏幕看到8月最期待的电影了。深圳的一些文艺院线,也推出了“是枝裕和电影展”。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
从《步履不停》到《比海更深》,是枝裕和一直缓寻世间好物,以真诚款待生命。《小偷家族》依然是是枝导演一贯熟稔的家庭题材,故事围绕六个社会边缘人拼成的一个“家”来展开,他们以偷窃的方式补贴家用,但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他们不只偷来了维持生存的食物,还“偷来”了亲情与爱……
从银幕来到纸上的是枝裕和
是枝裕和,年生人,年凭借改编自宫本辉小说的电影作品《幻之光》在影坛崭露头角。是枝裕和是目前最受中国影迷青睐的日本导演,除了执导的电影,他的散文集、采访录、电影文学书等,近年来也纷纷被国内书商、出版社引进。
下面,我们就一起谈谈五部是枝裕和的电影同名小说。
《奇迹》
“无论如何都无法解决的事情,既然无法解决,就只能放弃、忍耐、假装麻木、变得习惯、装成没看见的样子,然后只能如此这般地等待着自己变成大人。
”电影《奇迹》
小说《奇迹》
《奇迹》,讲述的是爸爸妈妈离婚后分别两地,哥哥航一与妈妈生活,弟弟龙之介和爸爸住在一起。航一在学校里听到传闻:两辆列车的交汇就像流星,对着这个瞬间许愿就会发生奇迹。于是,他怀抱着一家四口重新团聚的愿望,和弟弟一起克服各种困难,踏上了见证奇迹的冒险之旅。
《奇迹》中的哥哥与弟弟
热爱和擅长写孩子故事的中村航和是枝裕和一起完成了这本书,用文字的力量再次让读者感受“奇迹”。中村航在故事里补充了电影当中所没有的细节,也具像化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小说中没有试图美化孩子,我们看到,当孩子面对失望时,也会无助,逃避,也会有暴戾的一面。
看小说,自然与看电影是有所不同,小说有更细致的心理描写和语言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时常出现九州方言,而本书翻译毛叶枫则较好地体现了方言的韵味。
《步履不停》
“这一天发生的这些连事件都称不上的小事,直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因为正是在这一天,我第一次感觉到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像以前一样。
这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即便我眼看着父母年华老去,我却什么都不能做。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
”电影《步履不停》
小说《步履不停》
同名电影把戏剧冲突压缩在短短一天之内,小说却有了时间上的伸展,让人能感到时空的深度。是枝裕和遵照电影原本,在小说中运用了倒叙加故事穿插的手法,那些家族的秘密,以主人公良多的第一人称口吻娓娓道来,在节奏上更有张有驰。
像是枝裕和一样步履不停
通过文字,我们更能品味平淡琐碎的日常:红透的西瓜,玉米天妇罗,寿司和鳗鱼饭……当然还有母亲时常一个人偷偷聆听的《蓝色灯光的横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失望与苦涩,却最终成了两代人之间无法诉之于口的隔膜与不完满。父母亲始终没能放下哥哥的死,父母的感情变成了良多的畏惧,也极力想逃避。这才是他不愿意回家的原因。
在书中,我们虽然在沉浸于横山家的阴霾,却也能通过美好的食物,孩子的欢笑,院子外面的落英缤纷……感受从未消逝的人性的美好。横山家之味,这就是生活的味道吧。
#听是枝来自电影《步履不停》
《下一站,天国》
“几十年的记忆只能带走一段,其他的都将被遗忘,我会怎么选?
”电影《下一站,天国》
小说《下一站,天国》
人去世后,会来到名为天国车站的地方,在这里停留七天。七天之内,他们要选出一生中最重要的记忆,然后由工作人员拍成电影。
在天国车站的最后一天,人们观看拍好的电影,当过往的记忆重新在各自的脑海中苏醒的时候,他们就带着这份唯一的记忆去往天国。据说是枝裕和在街头采访了六百位普通人,孕育出了电影《下一站,天国》,之后又以电影为蓝本,写出了小说《下一站,天国》。很显然,这部作品的主旨就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幸福的事是什么?
《下一站,天国》剧照
在书的后记中,是枝裕和如是说:在影片中略显隐晦难懂的情节有了前因后果的阐述,人物形象塑造的方式更加自由,这部作品也被完善得更加全面细致了。作者更希望读者们如果能把这部小说当成一部独立的作品来看。
小说中可以看出有作者父母时代的缩影,笔墨或轻或重地探讨了战争、婚姻、亲情等许多主题,同时也有作者自己从事电视电影工作二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作品里描述的拍摄场景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是枝裕和在片场的烦恼和喜悦。
在电影中,一个好的导演最好不要试图在影片中呈现他的初衷,而是让观众自己感觉,这才是高级的做法。而在小说中,这层枷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我们除了看到电影所呈现的故事之外,也会看到导演的内心世界。对于一个是枝迷来说,这是双重的收获。
《比海更深》
“你给我听着,如果你觉得很容易就能成为理想中的大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电影《比海更深》
小说《比海更深》
据说是枝裕和在拍《比海更深》的时候,故意找了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清濑市旭丘团地、一个空间狭小的团地作为拍摄地。
房子适合矮小的母亲,厨房、卧室,阳台……但对高个子的儿子(1米89的阿部宽)就比较尴尬了,但正是这份尴尬,映射了儿子作为一个大人不够强大不够自信的内心。记得在看电影时,高个儿儿子在家里缩手缩脚的样子,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一种中年人的平庸与无力感。
《比海更深》里
是枝裕和的简单,细碎,自在,从容
画面当然是电影的强项,但小说的优势则在于有更多的篇幅,这就可以让节奏放慢,让每一个人物的内心都得到充分表达。
有人说《比海更深》是继《步履不停》之后,是枝裕和的回归之作,也是对前一部电影的延续。的确,两部片子母子的名字都一样,饰演母子的两位演员也都是树木希林和阿部宽。
但在我看来,导演所表达的东西不只是家庭,他更关心大海里的一滴水,也就是人,每一个平凡的人。这部小说里,也有一些循序渐进的细节,电影里并没有交代。比如儿子良多回头看到母亲淑子在楼道阳台上挥手时内心的感受——他意识到,不断被自己依靠的母亲,也因为腿疼下不了楼,挥着的胳膊也变得很细,越来越弱小。
而后,小说中的那句“死亡也在接近母亲”让人心中一沉。另外一个细节是关于台风的描写,读者能很容易体会到台风在枝裕和的记忆里,是有乡愁意味的。
#听是枝
《比海更深》中的别离的预感,来自邓丽君
《如父如子》
“为人父也是非你不可的工作吧。
”电影《如父如子》
小说《如父如子》
在回想这部《如父如子》的创作过程时,是枝裕和曾表示:“我把所有的台词和场景都写成标准的故事形式,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的作品中形式上最完整的故事片。”虽说电影已经是导演心目中“最完整”,然而文字自有它无可替代的魅力。在这部影片中,人物内心的矛盾,纠结和撞击尤为强烈,是枝裕和的表达和掌控已经做到了满分。
然而,文字却比镜头的表现更加细腻,生动。小说在处理两个家庭的关系时,交代得非常清晰,也融入了很多日常的亲情和温情。包括良多和绿之间因孩子错换后的情感过度,还有父子关系的矛盾和逐步理解的过程。对了,也许你在看电影时,对良多的降职可能会觉得有些突兀,而在小说中,却全面细致地交代了良多的职业背景以及降职始终。交代清楚人物,对故事的理解更有裨益。
纵观几部是枝裕和的作品,如果说《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是在讲述血缘关系的家人之间无法割裂的情感,那么《如父如子》所探讨的则集中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交流,以及相连的纽带。
说到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还是导演最感兴趣的主题。都是是枝裕和细腻,他的作品更细腻,然而细腻却是需要许多细节来支撑和交织的,如此方能够水到渠成。
喜欢是枝裕和文学作品的读者,自然起初都是他的影迷,然而在更加缓慢悠长、从容不迫、完整精准在小说中,我们似乎更能读懂从银幕来到纸上的是枝裕和,那便是我们如何在岁月的流逝与反思中了解过去、别人、自己,并一一与之和解。
编辑|邓晓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