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想去看电影。贺岁喜剧片,不约再见。于是在上午读了《流浪地球》的原著,下午奔去了电影院。(我其实看完电影那天晚上就开始写了,真的,但我生生写到初五)
先吹一波电影。关键词搜索:贺岁档电影。去除关键字“喜剧”。搜索结果:《流浪地球》。关键词:刘慈欣刘慈欣刘慈欣、硬科幻、看过的都说好。场景制作好看得没话说了(!),不管是长镜头还是各种细节,不服不行,情节设置也完全过线。颜值和内在都挺好,过着年不如带着您的家人去电影院体验一下3D巨幕什么的(不要猫在家里啦!咳咳!我是不是吹得不够真诚?......)
一直有关于先读书还是先看电影的争议,就我来说,后一种情况多一点(主要是因为电影才对书有了兴趣),例如《CallMByYourNam》《PatrickMlros》(这个准确说是剧)...书和电影自然各有优点,总体来说,我更倾向于书。所以这次先读了刘慈欣的小说原著。很短,所以提前做做功课还是简单的。我好像很久没碰过刘慈欣了。最开始看了《三体》,那三部书捧起来就放不下手了。然后看了《球状闪电》。记得当时看到一半,在他们发现球状闪电之后我以为故事就结束了,然后一翻发现后面还有,结果后一半故事让我惊奇不已,久久不能忘怀。总觉得他的作品以很合适的角度和距离刻画着人类(作为个体或整体)。要是有人问我我绝对会说喜欢他的作品,但好像又是一种可以舍弃的喜欢。可能是因为我个人并没有很大兴趣接触科幻作品,他应该已经算是例外了吧。我不想(也没有能力)讨论他作品背后科学理论的支持情况,我很吃他的这套理论。创造出理论的想象力和理论背后缜密的逻辑已经足够让我佩服了。
小说和电影的世界观设定差别其实很大。在小说的世界观中,太阳将在二十年后因氦闪而剧烈爆炸,进而变成红巨星,毁灭地球。人类启动“流浪地球”计划逃离太阳,分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流浪时代II、新太阳时代。小说分三部分讲述了从刹车时代末期,经过逃逸时代,到流浪时代的故事。在这里,刹车即指让地球停止自转,逃逸即使用装在地球上的推进器将地球推离太阳,并借用木星引力使地球达到逃逸速度飞离太阳。
在电影设定中,小说的故事线像被显微镜放大一般,聚焦在地球即将与木星擦肩而过的时刻(只有这个时刻!其他都没有了!!!)时所产生的一次关乎全人类性命的危机——地球逃不过木星引力了。电影确实从小说中取材,小说里这样描写地球与木星的相遇相离:
“不知是我身处噩梦中,还是这整个宇宙都是一个造物主巨大而变态的头脑中的噩梦!”木星恐怖地上升着,渐渐占据了半个天空。这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云层中的风暴,那风暴把云层搅动成让人迷茫的混乱线条,我知道那厚厚的云层下是沸腾的液氢和液氦的大洋。著名的大红斑出现了,这个在木星表面维持了几十万年的大漩涡大得可以吞下整整三个地球。这时木星已占满了整个天空,地球仿佛是浮在木星沸腾的暗红色云海上的一只气球!而木星的大红斑就处在天空正中,如一只红色的巨眼盯着我们的世界,大地笼罩在它那阴森的红光中……这时,谁都无法相信小小的地球能逃出这巨大怪物的引力场,从地面上看,地球甚至连成为木星的卫星都不可能,我们就要掉进那无边云海覆盖着的地狱中去了!但领航工程师们的计算是精确的,暗红色的迷乱的天空在缓缓移动着,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西方的天边露出了黑色的一角,那黑色迅速扩大,其中有星星在闪烁,地球正在冲出木星的引力魔掌。这时警报尖叫起来,木星产生的引力潮汐正在向内陆推进,后来得知,这次大潮百多米高的巨浪再次横扫了整个大陆。在跑进地下城的密封门时,我最后看了一眼仍占据半个天空的木星,发现木星的云海中有一道明显的划痕,后来知道,那是地球引力作用在木星表面的痕迹,我们的星球也在木星表面拉起了如山的液氢和液氦的巨浪。这时,木星巨大的引力正在把地球加速甩向外太空。
电影的主要内容大概从这句“无法相信”而来,毕竟电影有刘慈欣亲自参与,自然能够自圆其说,但不免有一点失望。小说更有编年史的感觉,它定好了世界观,也就是大框架。而正因为宏大,里面有很多细节可以发掘,让人类在离开木星时受到阻碍也再正常不过了。我也知道电影无法将如此宏大的世界观全数展现,但是也正因为木星这个切入点的渺小为原因之一,整部电影完全偏离了(或者说根本没发涉及)小说中最重要的冲突主线。
我的泪点很低。看这部电影,至少哭了七八次。在上一个泪点还没哭完,又来了一个泪点......以至于在电影院涕泪横流,极度渴望餐巾纸的出现。对此我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因为我在小说里看到不少逼近泪点的地方(我有印象的看到哭的小说有《肖申克的救赎》《无声告白》,其他记不大清了......但因表现手法的不同产生的情感共鸣程度也不同,总觉得看书看到哭更加困难)。因此我想从人物和情节(冲突)的设定和效果来讲一讲泪点存在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更喜欢书。
首先是环境。(至少是我)在看到无比雄伟壮阔的事物时候所诞生的自身的渺小感和震撼会像安全气囊一样塞满胸前。在呼吸困难的出神状态下,一种复杂的但我并不希望用“感动”这样的词语来概括的感情侵占了这个躯体,那可能是一种作为人类这样一种生物的特殊的感受方式,想象着自己与无限大的空间对比产生的渺小和无力,就像面对人性的弱点一样无力。这或许可以说是一种敬畏之心。这在我接触天文时经常能感受到。那些无法用感官感受的存在(存在?)总是因为过于浩瀚以至于超出想象的空间而引发我的敬畏之心。我若是看到像上文与木星擦肩而过的场景,也许早就被震慑到了。环境在小说和电影中起到的作用是相似的,但因为电影对视觉效果的烘托,将近于无法想象之物的可视化是极为吸引人的。例如,电影表现了巨大木星在地球上的样子,被冰冻成裂谷的上海,极寒天气,以及倒退长镜头。电影在画面制作上本身具有优势,但仅仅是画面也许不够。而小说中的文字所塑造的很多场景,不仅自身是浩瀚的,还带有一种末世特有的忧郁迷茫,令人叹惋的情感色彩。
这时背后地球发动机的光芒已经看不到了,我正处于地球最黑暗的部分。在我眼中,世界就是由广阔的星空和向四面无限延伸的冰原组成的,这冰原似乎一直延伸到宇宙的尽头,或者它本身就是宇宙的尽头。而在无限的星空和无限的冰原组成的宇宙中,只有我一个人!雪崩般的孤独感压倒了我,我想哭。我拼命地赶路,名次已无关紧要,只是为了在这可怕的孤独感杀死我之前尽早地摆脱它,而那想像中的彼岸似乎根本就不存在。
这甚至像是一个缩影,就像地球在宇宙中流浪一般。人类又要在这个孤独的世界中游走多久呢?
我们的船继续航行,到了地球黑夜的部分,在这里,阳光和地球发动机的光柱都照不到,在大西洋清凉的海风中,我们这些孩子第一次看到了星空。天啊,那是怎样的景象啊,美得让我们心醉。小星老师一手搂着我们,一手指着星空,看,孩子们,那就是人马座,那就是比邻星,那就是我们的新家!说完她哭了起来,我们也都跟着哭了,周围的水手和船长,这些铁打的汉子也流下了眼泪。所有的人都用泪眼探望着老师指的方向,星空在泪水中扭曲抖动,惟有那个星星是不动的,那是黑夜大海狂浪中远方陆地的灯塔,那是冰雪荒原中快要冻死的孤独旅人前方隐现的火光,那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是人类在未来一百代人的苦海中唯一的希望和支撑……
小说中“希望”的象征反复出现。这可以说是人们在绝境之中抓住的蛛丝,将整个人类团结在一起。那些望着遥远的星空哭泣的人们,看到了什么?人类肩负着拯救自己和未来的工作,就像在做一次无法回头的长途旅行前的准备一般,目标远得无法想象,但是也没有回头的路了。唯一的可能性即是希望,也意味着除了这座独木桥之外都是断壁残垣。太阳活动在剧变,身后的断崖在崩塌,人们就生活在这样的压力下。他们幻想着一个未来。如果。如果我们真的去了人马座,在两千五百年之后,人类生存了下来,在那里开始了新的旅程,该有多好啊。人们的心随着离太阳的远近而变化,那随着接近太阳而担忧的跳动的心脏,在第一次看日出时紧张地攥紧了的手。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崇敬太阳,享受太阳温暖的时刻,人们已经失去了。相比起渺茫的希望,人类可能失去的更多。因此,整个故事的基调是哀愁的,未来或许是永夜,一切都是未知数。
人物设定也包含在世界观之内,而且是情节推进不可或缺的部分。电影里不管是角色之间的关系还是人物结局都与小说大不相同。而造成差别的最大原因在于情感。我第一次意识到小说设定在电影中的崩塌,是在人们搬迁到地下城的时候。电影里展现出了一种日常的乱象。就像是春运的火车站队伍(或者是虹桥火车站地铁站的进口的风貌)一般没有什么秩序、拥挤不堪。他们争先恐后,有些乱糟糟的,从而失去了最大化的效率。而在书中,作者这样:
古代曾有过一个伦理学问题:当洪水到来时,一个只能救走一个人的男人,是去救他的父亲呢,还是去救他的儿子?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提出这个问题很不可理解。
当我到达中心广场时,看到人们已按年龄排起了长长的队。最靠近电梯口的是由机器人保育员抱着的婴儿,然后是幼儿园的孩子,再往后是小学生……我排在队伍中间靠前的部分。爸爸现在在近地轨道值班,城里只有我和妈妈,我现在看不到妈妈,就顺着长长的队伍跑,没跑多远就被士兵拦住了。我知道她在最后一段,因为这个城市主要是学校集中地,家庭很少,她已经算年纪大的那批人了。
人们遵守着能让人类利益最大化的规定。而我们所认为的“人之常情”——亲情和爱情,早已变了样子。“我”的妈妈没能来得及逃脱渗入的岩浆,“我”并没有痛不欲生、绝望、或是认为这样的规定是错的,只是说,“生活还在继续”。而对于爱情,人们更是放弃了一切束缚,真正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完全追寻个人的利益。“我”的爸爸曾直接对妈妈和“我”说喜欢上了“我”的老师,想要跟她生活一段时间再回来,而妈妈甚至在两个月后爸爸回来时忘了他这段时间跟谁在一起。人们的爱情观念发生巨变:
在这个时代,人们在看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时都莫名其妙,他们不明白,前太阳时代的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的感情。当看到男女主人公为爱情而痛苦或哭泣时,他们的惊奇是难以言表的。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