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变化的现在,书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身处价值剧烈变动的时代,还有必要阅读吗?在对生活感到焦虑与忧戚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又该如何建构?
面对这一连串诘问,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着各自的答案。而这些各异的答案,又都有着一个相同的指向——如果想要解决心中的那些困惑,就“别想摆脱书”。
对热爱读书的人们来说,这其实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知识的获取门槛变得更低,专家、学者也更愿意在公共平台上阐释那些原本艰深晦涩的内容。在出版市场里,纸书也没有像一些悲观者预言的那样走向式微,然后消亡。各门类的书籍蓬勃而生,多元的声音也给予我们看待世界更为广阔的视角。
与此同时,电子阅读设备兴起,互联网博主推介图书,与书相关的纪录片层出不穷……它们都在向人们昭示,书只是衍生出了适应当下时代的不同形式,它当中承载的那些文明、历史与想象力未曾改变。
毛姆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在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不妨让我们捧起书,享受它带来的美好与欢愉。
年,法兰克福书展在因疫情停滞后,坚持恢复了线下活动。在诸多行业都因疫情而处境艰难之时,德国出版商和书商协会主席卡琳·施密特-弗雷德里希斯(KarinSchmidt-Friderichs)却在开幕式的致辞中乐观地盛赞图书出版业的“幸运”和“新的坚韧”——书籍所讲述的故事,在漫漫长夜中为人们提供了安慰和支持。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毛姆的读书随笔《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那句“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当然还可能是《巴黎图书馆》中的“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肺脏,书籍就是人们呼吸的新鲜空气。它让我们的心脏持续跳动,让我们的头脑充满想象,让我们永葆希望之光”。国家图书馆内阅读的人们。/图虫创意企鹅兰登书屋(PenguinRandomHouse)全球首席执行官马库斯·杜乐盟断言:“出版业不会衰退,并且正处于自谷登堡发明印刷机以来的最好时期。”“全球出版业的收入每年都在增长,消费者在书籍和长篇故事上的消费支出一年比一年更多。”这是马库斯·杜乐盟做出论断的依据之一。再看国内书业市场。开卷数据显示,年1—9月整体图书零售市场呈现同比正增长,同比增长率为2.99%。虽然这一数据无法与21世纪前20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相比,但不至于让人们对图书的未来过于悲观。书,永远不死,关于阅读这件事的讨论,也将永远延续下去。读书不是一件高高在上的事年7月,一本书因为一档综艺节目出圈了。《向往的生活》团队要为湖南省常德市桃花源镇白鳞洲村的孩子们创办图书馆,开馆的前一天,作为嘉宾的张艺兴在整理图书时,偶然发现了一本书。自此,几乎一整季节目,人们看到在屋子里、车后座上,甚至轮船上,张艺兴都在低头看这本书。从张艺兴惊讶地念出书名《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干到死!》开始,这本书连同他看书时的如痴如醉都成为贯穿节目的爆梗。节目的弹幕飞快闪过了诸如“这本书会火”“好想看那本书”“总裁从小培养”等文字。这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明星带货,张艺兴更无意立读书人设,只是凑巧大家都在为他努力的形象与这本书的气质暗合而叫绝。反观习惯卖读书人设的明星,翻车者虽不在少数,但依然有人前赴后继地重蹈覆辙——前有李清照所在朝代被张冠李戴,后有自创诺贝尔数学奖。演员靳东常常被认为懂得很多。/年,中国人民大学《看见青春对谈》健谈会还有明星前脚推荐了《海边的卡夫卡》,后脚就表现出对其中经典语句的一无所知。他们似乎想用阅读给自己镀金,反而更快暴露了自身的无知。其实,任何人都没必要立读书人设,读书本身就不是一件高高在上的事,而是与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读书,是严肃的,但肯定不是高冷的。年,31岁农民工陈直读海德格尔成为被热烈讨论的阅读现象之一。“农民工+海德格尔”的故事也引出了根深蒂固的阶层偏见,这种偏见更多来自知识阶层身上“精英的傲慢”。正如前些年里,沉迷于卡迈克尔数研究的农民工余建春、在城市图书馆中如饥似渴地阅读的穷困流浪汉,他们都被当成奇观一样,其背后的逻辑如出一辙。相反,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并将所谓的奇观化作阅读的日常。正如作家梁晓声所说,在阅读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每个人或许都有些差异,但在阅读这件事上,大家都是平等的。阅读本不应该有门槛。/《马大帅》近些年,书不再被束之高阁,人们知道一本书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甚至严肃的阅读也与娱乐沾上了边。《向往的生活》中,不仅有《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干到死!》这本书被带火,参加节目的作家止庵与史航还推荐了《人性的因素》和《逛动物园是件正经事》等书。阅读与娱乐并非水火不相容,它只是借用了一种当下年轻人最容易接触也容易接受的方式,把阅读推向了更大的市场。一方面,明星带火图书已不鲜见,主持人董卿在节目中屡次引用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诗,让很多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