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科幻漫画产业随着科幻小说的兴起也在同步发展,而西班牙同样也拥有着庞大的科幻漫画产业,在中西方的文化碰撞和多元科创幻想中,科幻漫画又会迸发出怎样的活力与生机?
为进一步推动科幻漫画的创作并促进西班牙和中国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由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和翔凤文化节联合举办的“海山中西科幻漫画大赛”启动仪式近日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来自科幻漫画领域的多位资深从业者在活动中分享了他们在科幻漫画跨国创作方面的亲身经验。
▲年6月25日,海山中西科幻漫画大赛启动仪式将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多位科幻漫画领域资深从业者分享跨国创作经验。(图片均来自东西问客户端王骏摄)丨欧美漫画中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应用
在后浪出版公司“后浪漫”漫画主编吕俊君看来,科幻是科学与幻想碰撞出来的产物,科幻漫画也正是在文字与图画的碰撞中实现螺旋式上升,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同样能为漫画创造出无限可能。
吕俊君举例,漫画《蓝莲花》是丁丁历险记系列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受到了西方读者的一致好评,也受到了中国读者的广泛认可。“与之相同的是,漫画《七海游侠》也因文化的交融、融合而成功,它讲述了一个世界公民在中国上海的奇遇与冒险,其中不仅包含着西方思想,也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他认为,之所以这些作品能够成功,是因为将故事背景放置在中国,这种题材既让西方读者眼前一亮,也让中国读者产生了文化认同,这不仅是一次漫画领域的突破,更是一次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打破文化壁垒的一种方式。
他表示,文化在交融中往往会带来全新的视角,“例如在中国神话中‘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有了固化的形象,但他们在西方画家笔下的传统神话中,就抛去了原本的人格化形象,只是以一双眼睛或一对耳朵表现出来,在文化碰撞中,总会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角,为作品带来全新的解读”。
丨在合作中的探索与磨合
漫画家杨伟林表示,虽然在跨国文化交流中能够创造出许多新奇的想法,但同样也会产生很多分歧,“在漫画创作中,解决这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分歧也至关重要”。
他介绍,漫画《吞食者》是以刘慈欣小说改编、由中法合作的项目。“在《吞食者》中有一幕外星人将地球种子带走的情节,我原本的设计是高科技装置中留存着各类种子的画面,但法国合作方觉得这样缺少鲜活的生命感,以至于后来我将其设计成了一株株长满藤蔓的植物来代替原本冰冷的种子。此外,还有外星人飞船的外形,我原想更注重于突出科技感,但是经过研讨发现,将飞船加入一些动物的特征会更好的体现外星人吞食者的设定。”
在他与法国编剧的不断交流之后,这部漫画创作还加入了一些好莱坞大片的追逐戏码,同时也加入了一些具有中国功夫特色的打斗场景,这些元素的融合使漫画更具吸引力和创造力。
杨伟林认为,只有解决团队合作中的分歧才能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团队磨合也是一种文化的磨合,这种磨合的确会为漫画中融入更多新的元素。
▲年6月25日,漫画家杨伟林在线分享跨国创作经验。丨跨文化漫画项目运作
漫传奇CEO李赟表示,相较于漫画产业,电影产业往往能够使科幻小说的视觉化展现得更为出色,但电影投入的成本过高,所以漫画产业就承担起了科幻小说视觉化的重任。
“而文学作品因为在传播载体、语言文化、读者受众年龄等方面具有局限性,也导致了其在国际化推广上具有一定的困难,正因如此,科幻漫画立足于国际化的定位,组建国际化团队十分必要。”他表示。
在李赟看来,文学作品是以文字的力量来创造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并以此表达作者的思想与价值观,而漫画则强调以绘画艺术的力量来完成上述创作实践。“所以,他们不仅要创造一个团队,还需要构架起原作的作者和改编作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在充分尊重国际作者的基础上,站在跨文化视角对作品进行理解与二次表达”。
“我们团队中主要是由经验丰富、较为年长的员工组成,此外也有语言能力较强的漫画专业的研究生,这使我们在艺术创作和打破语言隔阂上都有了突破性进展。”李赟补充说。
李赟希望能通过漫画让中国文化的符号跃然纸上,让更多外国读者能够更为轻松、准确地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科幻是文学的分享,也是价值观和思想上的分享;漫画是文学和艺术的分享,也是文学和审美的跨文化交流与互鉴;我希望能够以漫画为契机,让全世界的朋友们走到一起来,共同分享文化中有价值、有魅力、有趣味的内涵”。(完)
作者/赵旭
推荐阅读
-华人执导的动画短片《包宝宝》拿到奥斯卡奖,等会,这届奥斯卡的舞台设计怎么似曾相识呢?-猴哥发威!DC漫画“试水”让孙悟空变超级英雄,漫威找吴宇森拍电影-水墨漫画与侨批的“联姻”故事,打动了中国漫画界的“大咖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