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镜头看小说节构
什么是电影的构图技巧
构图技巧是指导演在拍摄一场戏的时候,摄像机的位置,画面之前的相互组合,情节之间的安排,以及被拍摄物体在画面内位置的方式。
导演的一个镜头,往往都有着很深一定用意在里面,而每一点的差别,都会造成画面的体验感和张力的不同。
构图的理念,是从几千年的美术史中继承下来的。
摄像机的高度
摄像机的高度对一个镜头的意义有相当大的影响。
举例来说:
如果你只给观众展示一个人的脚,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感:「这个人是谁?」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技巧。
如果没有展示人物的脸,但是展示了上半身(不露头),观众就会对这个人更了解一些,知道他手里的动作,但是仍然不能确切的知道他是谁。
最后,只有当摄像机上升到眼睛的位置的时候,悬念才会消失。
这个角色被完整的展示了出来。
在影片《罗丝玛丽的婴儿》接近尾声的时候,场景中罗丝玛丽正拿着一把刀。
此时的摄像机变换了摄影高度,以显示她不同的情绪状态:
她的眼睛、她手里的刀,以及她那恐惧和焦虑的特写都强化了镜头的效果。
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效果完全不一样
戏剧性的角度可以强化一场戏的情感冲击力
摄像机的低角度,会使得物体和角色都显得非常的高大,很有张力。
摄像机的高角度,会使得角色被贬低,就好像是观众正在俯视他一样。
极端角度就是夸张了的戏剧性角度。
极端的低角度可以起于被摄物的脚下,然后向上看。
极端的高角度可能是在高耸的办公大楼向下看,俯瞰人类的渺小。
鸟瞰角度就是一种极端的角度,将摄像机置于场景的上方,径直向下拍摄。
在影片《乌鸦》(年)中,使用了很多的极端角度来展现一种美感。
在影片《终结者:审判日》中,很多表现终结者的镜头都是从低角度拍摄的,这种技巧强化了终结者这一形象的精神力量。
银幕方向
银幕方向是指场景中被拍摄物体的朝向,左或者右。
在剪辑的时候,银幕方向可以用来维持视觉上的连续性。
而这种连续性,对于保持一组镜头的视觉流畅是十分有必要的。
如果没有这么做的话,就会使某个演员在这个对话片段中面朝银幕的右边,而在另一个片段中却朝向银幕的左边。
这会让观众非常的困惑,而这就是指的度规则:
「为了确保银幕的方向一致,镜头必须待在角色的度弧度内」
在影片《从大海出击》中,当驶向大海的时候,潜水艇永远都朝向银幕的右边,而当返回港口的时候,却永远都朝向左边。
倾斜的地平线
倾斜的地平线是指在拍摄的过程中将摄像机稍微向一边倾斜,用来增加镜头的张力。
因为我们的眼睛看任何物体的时候,都是习惯直上直下,所以当镜头倾斜的时候,会很自然的引起观众的注意。
在电影《第三人》中,从头到尾广泛的使用了倾斜的地平线。
大特写
大特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让单一的特征充满画面,观众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这个上面,而排除了一切其他的干扰。
舞台调度
舞台调度指的是长镜头段落,这个名称源于它类似于正在看一场正在表演的舞台剧,没有摄像机在角色之间来回切换。
对于所有表演的动作,观众都是从单一的角度和距离来观看的。
这种方式这给角色更自由的创造,因为不用担心镜头的切换造成的不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