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物语走进上黄

□沈志权

国庆假日期间,携女儿卓月,与子和、美进、志坚、玉仙、伟兰诸友回老家宣平山中作二日游,第一站去的是名声鹊起的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上黄村。

上黄村位于武义、松阳、遂昌三县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距武义县城60多公里,地偏路远,千百年来默默无闻。近年来,上黄村先后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和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上黄人氏、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武义县第一位而且是目前唯一一位院士;由曾庆存、郝吉明、王金南、王坚等院士指导、王自发和刘兰忠等专家领衔建设的中国科学院大气边界层顶生态环境上黄观测站(以下简称上黄观测站)在大毛尖山顶建成。于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上黄村,如今成了周边县市的旅游胜地和网红打卡地,被人称为“江南布达拉宫”。

上黄观测站。

由于我们从杭州、金华、武义三地出发,便相约上午九时在柳城北门头汇合,接上志俊和小红夫妇,然后驱车去上黄村。车子转入石门洲之后,两边山峰耸峙,山涧小溪湍流,耳畔松风阵阵,眼前道路狭窄弯曲。我们沿着盘山公路小心驶行四十来分后,到达离上黄村不远的岔路口,决定先去远一点的上黄观测站,然后再回来游览村庄。于是,美进夫妇驱车接来上黄村村委副主任王永华,由他带我们去参观上黄观测站。

车子开到上黄观测站后院。这里是大毛尖绝顶,方圆几十里无工业和生活污染,头顶的天空仿佛被清洗过一般,天湛蓝,云雪白,空气也似被过滤过一般,清新鲜美,闻之神怡。极目远望,四野开阔,西北牛头山高耸摩天,西边松阳古市依稀可见,南边群山绵延起伏,东边括苍山脉势如游龙,北边宣阳大地平畴辽阔。上黄观测站选址建于此,真是慧眼独具,前院大门门楣上“观天门”三个隶书,正说明这是一处观天测气的绝佳之地。

王永华告诉我们,大毛尖海拔米,上黄观测站自年11月奠基动工以来,经过近三年的建设,如今基建建设、内部装修、设备安装均已完成,整个上黄观测站已经开始运行。说着,他带领我们一层一层参观观测站的内部陈列与办公设施,只见办公室、会客厅、会议室、宣传栏一应俱全,办公桌上一台台电脑已上线,实验室和楼顶平台上各种仪器设备正在运转。只可惜我这个学中文的,看不懂上面的数据与图案,幸好墙壁上的宣传栏里有图片文字介绍:这是我国首个大气边界层顶大气观测站及生态环境交叉研究野外高山平台,建站的目的是为了支撑制定表征优秀生态文明的环境物质和能量通量的国家标准和规范,为“十四五”规划、“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支撑。

上黄观测站宣传栏。

在上黄观测站,我们邂逅文友王祝兴。祝兴笔名毛山子,以写公安题材小说闻名,上世纪90年代从武义县柳城派出所调到了温州市瓯海区公安局,我们已20多年未见面,这次他是趁国庆假日回老家上黄探亲的,想不到会在大毛尖山顶相遇!大家开心地聊了一会儿,就结伴驱车去上黄村。

上黄村口观景台游客不少,路边停满了小车,许多人在一块巨石前拍照。我们下车走近一看,原来巨石上刻着原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用英文题写的“绝美古村,诗画上黄”几个字。站在观景台,整个上黄的形胜与村落如一幅巨画呈现在眼前。

观景台“绝美古村,诗画上黄”石刻。

上黄村坐落在仙霞岭余脉大毛尖山麓。仙霞岭余脉绵延至牛头山,再延伸到上黄后山大毛尖,祖山、父山健旺而层次分明。左青龙峰峦拱卫,右白虎梯田盘环,案山、几山灵秀而错路有致。水口虽显陡峭,然上黄人祖先在此筑室五楹、凉亭一座,成环抱之势,借以藏风聚气,巧妙地化解了水口“泄漏”之缺。整个村庄的房子依山而建,层层抬升,但并不杂乱无章,而是呈“龟背形”布局,既遵循了山形地势,又保证了村中街巷的畅通,充分显示了上黄先人天人合一的智慧。

王永华说:“从观景台进村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近年新修的公路,平坦且近;另一条是古道,要从公路走小路到下面山腰,再沿古道登石级进入村庄,路陡且远。我们怎么走?”我们一致选择了走古道进村。

来到村口古道,见路边有一粉墙黑瓦小牌坊,粉墙上画有树木掩映的村舍,且书有“种新田十有九收,走正道万无一失”十四个字。祝兴告知:“这十四个字,是村里王清泉老先生训诫子孙和教育村中后生的名言。前几年村庄改造,在这里修建一座小牌坊,就把它作为村铭写在上面了。”

上黄村全景。

走不多远,到了村口凉亭,黄土泥墙,黑瓦盖顶,两头有门,骑在古道上,中间是通道,两边有廊凳。王永华介绍,凉亭建于民国二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旧时村民、客人到此,略作休憩,整理衣冠,然后进村。我见凉亭南门上方的泥墙上用石灰水很不和谐地写着“武阳村”三个大字,忙问其故。王永华说,这是近年某电影摄制组在上黄取景时写上的,可能剧情中有个“武阳村”。我心想,这个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也太草率了,在千年古村的进村门面上随意涂写如此醒目大字,不仅使人容易误以为这是“武阳村”,而且破坏了历史文化名村的厚重感,实属不该!同时,也希望上黄村民要增强古村落保护意识,守护好自己的家园。

古村口凉亭。

穿过凉亭,就是村里纵向的主干道,用石板彻成石级,有丈余宽,比较陡,犹如“龟背”之脊梁;主干道两边有许多横向的弄巷,恰似“龟背”之横纹。我们拾级而上,路遇村民,村民侧身站立,让我们先行,显得淳朴,懂得礼让。我们边走边听祝兴讲述上黄村的历史。

祝兴在创作以上黄村历史变迁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回归》时,曾仔细阅读过上黄《王氏族谱》。据族谱记载,上黄王氏始祖王荣公,字蒙恩,祖籍福建上杭,官至起居郎,因耿直不阿,得罪权势,于宋元丰二年()被贬宣阳驿丞,元丰四年卒于任上,安于今柳城近郊。荣生子泰,泰生子彦厚。彦厚陪侍祖父在宣阳生活,期间,曾跟随祖父往松阳卯山寻访叶真人法善遗迹,路过上黄,见此处远山如狮来奔,近山如屏环列,山上茂林修竹,山前碧水回环,即有意卜居于斯。祖父入土为安后,彦厚遂携家眷卜居于此,拓荒种粮,饲养六畜,延师课教子孙,开启了上黄村。此后,南宋状元名臣王十朋六世孙王德用(字宇新,号碧川)于南宋末年避战乱从温州乐清迁居括苍三港口为家,其第三子科六(字宏远)再迁至上黄居住繁衍。于是,上黄虽合村同为王姓,却有两位始祖,并建有两座王氏祠堂。近千年来,上黄人秉承祖训,耕读传家,历经风雨,相互扶持,沧海桑田,子孙繁衍,至今全村已有余户余人口。

村中古街。

卓月问道:“上黄村名缘何而来?可有出处?”

祝兴答曰:“关于村名,不见记载,有说大毛尖漫山长满茅草,秋冬金黄一片,故名上黄。但据我们推测,上黄王氏祖籍福建上杭,很可能彦厚公迁居之初,即以原籍‘上杭’名村,以寄思乡之情。而宣平话‘上杭’与‘上黄’同音,于是后来就变成了‘上黄’。”

说话间,我们来到王永华给我们安排的吃饭地方。用过丰盛的午餐,我们又到村里转了转。村里的房屋多为一字型三开间,泥墙黑瓦,双坡屋面,亦有排三两厢的,少见排五两厢的房子。大多房屋门前场地狭小,屋后有驳坎,坎高几与二楼相平,因此多数房子二楼开有后门,架木板以通路面,平时便于行走,倘遇盗匪劫舍,亦可从后门脱身逃生。游客见上黄人能如此因地借势设计住宅,无不啧啧。

令游客赞叹上黄人智慧的还有全村的引、排水系统,全村饮用水从大毛尖毛竹园引山泉水至村边,然后分出数条支渠成竹桠型遍布全村,并在水渠顶部覆盖石板,下成暗渠,渠中经年流水,渠背则可供人行走。在村中,暗渠每隔一段距离开一明口,成一小段明渠,用石板砌成埠头,既方便村民洗衣洗菜,又保证了防火水源,雨天则利于村庄排水。

院士故居、王金南家的祖宅,坐落于古村落中央,是全村唯一一座夯土墙木柱梁结构的排三两厢三层楼房,暗渠之水从房屋下绵绵流过,流经大门外左侧有一小段明渠,渠中流水清冽,有游客在掬水洗脸,并说要沾点院士故居的灵气。此楼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全村的一道风景。

上黄古村落与观测站遥相呼应。

因为还要去远在30公里外的松溪水库看望一位友人,我们瞻仰了王氏宗祠之后,便向王永华告辞,他送我们至停车的新村口。站在观景台,看着眼前如诗如画的上黄村,我忽然觉得,人称上黄为“江南布达拉宫”的比喻并不全面。因为,在上黄,不仅有依山而建、层层抬升的古老泥瓦建筑,诉说着悠悠千年的历史,而且大毛尖山顶还有可观测六合八荒大气的观测站,彰显着现代科学的文明。古村落与观测站,两者遥相呼应,一经一纬,时空交织,一古一今,交相辉映!(本文图片由沈卓月、王永华、吴维康拍摄提供)

作者简介:沈志权,教授,发表出版散文、小说、文论、专著余万字,现居杭州。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