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翻拍的电影《忠犬八公》正在热映,冯小刚在片中饰演一位木讷寡言的副教授,而且还是个怕老婆的“耙耳朵”。他曾经演过的角色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胡老师、《功夫》里的鳄鱼帮大佬、《让子弹飞》里的汤师爷等等,都给大家留下过很深刻的印象。
这几年冯小刚露面不多,也好几年没以演员身份出现在大银幕了,这次主演《忠犬八公》也是一次新的尝试。在上个月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冯小刚参加《年轮典存》丛书的首发式,在这次的活动上,冯小刚阐述了短篇小说跟电影的关系,下面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冯小刚/文
每个导演都在找一个好故事,好的魂儿,其中包括一个独特的人物,或者是一段独特的经历,所以我看很多小说里面的内容,感觉大部分还是基于作者的真实经历,或者发生在朋友身上的真实事件,凭空捏造出来的不多,所以小说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会和直接由编剧创作的剧本差别很大。小说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是站得住脚的,凭空架设反而是站不住脚的,写着写着你就会觉得漏洞百出。
当然小说还提供了一种想象力。比如赵本夫在《天下无贼》里塑造了一个农民形象,年龄小,很单纯,他不相信有贼,于是打完工带着钱从油田回老家,但是他不知道这一节车厢里全是贼,那么最后是谁保护了这个“傻根”?保护了这个孩子一个天真的梦?是两个贼。两个贼良心发现,说他们没见过这么傻的人,那就让他傻到底。换句话说,是两个贼成全了一个朴实农民对这个世界的一个善良的愿望。这部小说提供了这些就足够了,而这些恰恰是导演和编剧想不到的。
#冯小刚#有了这个魂,那就差技术上的事了,如何把这个故事的肉填满,如何把它变得更丰满,然后使它更加一波三折,这就属于小说改剧本方面的功夫了。再比如福建一个作者杨金远写了一部很短的小说叫《报告团长》,小说里讲一个团长和一个连长听到号声就撤退,但是连长一直没有听到号声,最后那个连的士兵全部被打光了。多年以后,他找到团长的墓,找到了当年吹号的司号员他才知道,根本没有人吹过号子。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断手的行为,牺牲小我,保全大我。对于大部队来说,他们是被牺牲的一个局部的连队,对于这个连队来说却是灭顶之灾。我看完这个小说就找到刘恒,我们商量把这个小说改成电影,叫作《集结号》。这个很短的故事和这样一种人物关系,一个墓地里躺着的团长和一直在找寻身份的连长,就是这个故事的魂。电影呈现出来的基本上是刘恒改编后的再创造。
我们从事影视创作的人,应该从小说里汲取最大的养分,我确实在这里得到过很大的益处。所以我觉得导演多看看小说,肯定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套“年轮典存丛书”里涵盖这么多中短篇小说,起码建议导演们多看看。
行业里经常说,影视是从小说的肩膀上站起来的。我觉得小说对影视来说的确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