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绿,出轨,卖血!《许三观卖血记》:一个男人的心酸苦楚!
“来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温一温。”
这段话出自著名作家余华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小说主人公许三观,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年老体衰时,许三观最大的心愿,便是坐在饭馆里,点上一盘炒猪肝,品品二两黄酒。
为此,医院血站。但医院里的年轻人却说许三观的血像猪血,连木匠都嫌弃不用,这是何等的讽刺与悲凉。
《许三观卖血记》于年正式出版,该篇小说篇幅不长,是余华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同于余华的另一本力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其文字架构,包括细节铺设得更加平实。
《许三观卖血记》接连荣获国内外多项大奖,韩国影视公司特别购买这本小说版权,将其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反响热烈。
俗语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不能拿来进行互相比较的。可《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是同一作者所写,这两本小说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同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有着大团圆式的结局。即便《许三观卖血记》的知名度不如《活着》,若细细品鉴,这本小说或许要比《活着》更耐读。
韩国电影《许三观》改编自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是由河正宇执导并与河智苑主演的喜剧片。
在60年代的韩国乡村,穷困潦倒,靠卖血为生的许三观(河正宇饰)爱上了村里最漂亮的美人许玉兰(河智苑饰)。最终,在许三观的求爱之下,许玉兰和他结婚组建家庭。
虽然穷但能够娶得村花就很幸福的许三观每天都为妻子和三个儿子努力干活,但突然一天却传起了儿子并非他所亲生的传闻,引起一场骚动。
影片讲述的是身处社会底层的主人公许三观,通过卖血来度过一系列人生危机的故事。该片于年1月14日在韩国上映。
余华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并翻译成英、法、荷、意、日等多种文字出版。讲述的是中国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许三观作为一家之长为生活所迫,一次次为了妻子、孩子、情妇而去卖血。随着岁月的流逝,许三观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大病不起,当他想为自己卖一次血来换一顿猪肝吃,血站却不再接受他的血。韩版电影对原著小说进行了新的解构,将故事的背景放在韩国近现代。
年,韩国映画世界株式会老板安东圭买下了《许三观卖血记》的电影拍摄版权。据安东圭介绍,当年有一位朋友把韩文版的《许三观卖血记》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一天晚上他偶然翻看了这本小说,非常激动,立即着手辗转联系到余华,并多次赴北京商讨改编事宜。其实,在安东圭之前,一位意大利导演也曾与余华联系,希望能够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最终余华选择了安东圭。
不过,安东圭说拿到电影改编版权后并未能在第一时间筹措开拍。安东圭和余华都属意姜文自导自演,而姜文从戛纳归来,与余华见面后,也答应了他的要求。但影片的剧本却一直没有能够通过电影局的审查,结果使得该片没办法在中国拍摄。反复思量后,安东圭决定将该片改编为韩国电影,因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也曾经卖血成风,余华小说里写的也都是韩国人的感受。
余华作品全集电子书
余华,年出生,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黄昏里的男孩》、《现实一种》、《战栗》、《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我胆小如鼠》、《世事如烟》、《鲜血梅花》等,都已经包含在这一套装中。
作品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巴西、以色列、埃及、科威特、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印度和印尼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年)等
(本篇完)
资源获取方式:文章右下角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