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
IP改编
“IP”这个词在这两年突然大火,且热度不减,各种宣发通稿、项目报告里,影视公司必称手握多少大IP,剧方必称自己改编自大IP,好像有了“IP”就能纵横四海,稳赚不赔。
“IP”其实是“知识财产”(IntellectualProperty)的英文缩写,是文化积累到一定量级后所输出的精华,具备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也难怪大家都觊觎“IP”,自带的质量和流量就足以笑傲其他基础薄弱的作品,金主爸爸也更愿意为之买单。但同时也揭示了目前市场上的IP乱象,好像什么都能被包装成金光闪闪的宝贝疙瘩,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所谓IP都是真正意义上的IP。
IP这个词被带火主要还是发生在影视圈,早一点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改编的影视剧,80、90后的童年回忆《还珠格格》、《仙剑奇侠传》,前几年的《花千骨》、《甄嬛传》、《琅琊榜》,再到去年火爆的《陈情令》、《长安十二时辰》,还有争议不断但屡获大奖的电影《少年的你》,都是有大IP基础的。所以现在提IP也多是指适合再次改编开发成其他文艺类型的作品。
对于IP,大部分公司现在都会称将形成小说、电影电视、舞台剧、游戏、动漫的联动开发模式,所以我们现在会看到连一首歌都能作为IP被“榨取”所有的价值。
图丨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在这些IP再开发的跨媒介文化产品里,文学文本、影视剧、话剧舞台剧无论是作为源头发端,还是完成度、艺术性、影响力都相对更完善一些,所以今天的讨论重点将放在这三类作品上。
首先我们来看以文学文本为源头的改编作品。这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被大众奉为经典或者有奖项、口碑傍身的传统纸媒文学作品。
像是四大名著早已成为文艺作品的取材宝库,近代知名文学家如鲁迅、巴金、老舍、茅盾等的作品也常被改编成多种文艺形式。举例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就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年和年分别有电视剧版本上映,另有年陕西人艺版的话剧。近年来话题度颇高的《白鹿原》,原著是陈忠实的一部长篇小说,王全安版的电影,年播出的电视剧都引起了热议。此外《白鹿原》还有秦腔、连环画、多版话剧、舞剧甚至陶塑等艺术形式。
图丨电视剧《白鹿原》
曾经很火的谍战题材也开发了很多作品,像《风声》是麦家的小说,同时还有年的电影、话剧,年的电视剧与观众见面。谍战里程碑《潜伏》原本是龙一所写的短篇小说,电视剧版本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后来也被改编成话剧演出。
国外的例子也不少,像是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她的小说本就风靡全球,然后被不断地搬上话剧舞台、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电视电影,甚至BBC隔段时间就要重拍她的小说,连其他国家的版本也在持续更新中。再如在中国较火的东野圭吾,他的《解忧杂货店》在年日本和中国都上映了同名电影,同一年,话剧也开始巡演。
图丨电视剧《无人生还》
可以看出,这一类的作品,原著小说通常有过硬的文学底气和普遍辐射力,认可度都很高。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之后,口碑通常不会太差。传统话剧非常依赖文本,影视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无论是搬用还是再创作,都对剧本有非常高的要求。因而发端于传统纸媒文学的作品在强大的原著支撑下,基本不会偏离应有的品质。
这些作品,既是独立的,又存在着同出一源的关系,如果成功的话,会达到互相成就的关系。甚至因为某些改编作品特别出色,而让人重新认识了它的文学原著,比如电影《十二怒汉》的小说版本。
图丨电影《十二怒汉》
那么所有的改编都能达到一荣俱荣的效果吗?至少很多影视从业者或者资本方是这样相信的,IP火热就有这样一部分原因在。更何况,现在的创作者更热衷于改编网络文学作品,因为它们的粉丝基数、买单热情和大众性怎么看都更甚一筹。
但我们也要注意到,其实再创作后,无论是电影、电视剧还是话剧都是一个全新独立的作品。如果说文字作品所描绘的一切全靠读者自行想象,那么话剧所展现的既有创作者的想象也有观众自己的想象,影视作品的直观性则导致了大部分细节都是展示了创作者的想象。有些因为表达体量、方式的不同,在改编时也会进行不同程度的增删。所以争论在所难免,编剧的功力不可忽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网络文学发端的其他艺术作品,比如清穿扛鼎之作《步步惊心》有年的同名电视剧版,隔年,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三家机构联合制作的话剧在上海艺海剧院首演,甚至还被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改编为越剧。《甄嬛传》播了七年,成为许多二三线卫视非黄金档的收视收割利器。年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制作了话剧;年上海越剧院改编出品越剧《甄嬛》上本,全本演出于年正式推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辛夷坞所写的一本小说。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年出品舞台剧,年播出电视剧版本。
图丨电视剧《甄嬛传》剧照
一直很火的盗墓题材,《盗墓笔记》年出了网剧,年出了电影,此后不同影视制作方的《盗墓笔记》网剧都在筹备或者发行中,系列话剧也演得风生水起,少年篇番外《沙海》作为网剧在今年夏天播得也不错,甚至连综艺里都要插一脚。类似的《鬼吹灯》也是,电影有《九层妖塔》、《寻龙诀》上映,网剧《鬼吹灯之黄皮子坟》是由企鹅影视、耀客传媒、七印象文化传媒、万达影视等出品;《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是企鹅影视、梦想者电影、正午阳光影业联合出品;《鬼吹灯之牧野诡事》则是由爱奇艺、向上影业出品…三部网剧背后的出品方都不一样。另外舞台剧《鬼吹灯》先后在国内五大城市演出。这些影视剧的质量参差不齐,高的豆瓣评分超过8,低的不到3分。
图丨电影《盗墓笔记》
我们可以看到以网络文学作为源头的改编,很多就是现在市场上鼓吹的大IP,但真要说成功率并没有全然的保证。诚然这些原著小说有足够庞大的粉丝群体,他们可能会为了一切相关的作品付出时间和金钱;作品的接受门槛不高,戏剧冲突性足够跌宕起伏,甚至改编成电视剧后能俘获不少收视群体;加上演员多选择一些流量庞大的俊男美女,具备了一眼看上去就很美的所有特质,但口碑和品质就并不是都很理想。有些改编作品为了证明贴近原著,而请原著作者担任编剧,但并不是每个网文写手都有编剧的能力,能够自如地在小说、影视剧剧本和话剧剧本之间自如地切换,结果当然没有想象的美好。
文学文本是改编的主力,但由其他作品发源出更多艺术形式也有不少例子。比如《武林外传》最早是由宁财神编剧、尚敬执导的古装情景喜剧,播出同年出版了剧本图书,第二年话剧上映,此外动画、电影都在随后几年间推出。再如开心麻花的电影多是由成熟的话剧舞台作品改编而来,《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驴得水》等,掀起了一阵热议。
对于目前尚未散去的IP热潮、翻拍热潮,笔者并不能断言说一定会失败,或者说是烂片的标配。我们之所以开始对IP不过敏,更多的是因为再创作的产品越来越看起来像是赚快钱的产物,而不是一个艺术作品。IP并不是原罪,依托IP而创造出好的作品,并带动原作品的例子之前比比皆是。为什么同一个IP,有的作品能得到市场观众的认可,有的观众连骂都懒得骂,这才是需要反思的。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