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诸多文学作品的改编呈现可以说是影坛的一大趋势。这主要源自于创新能力的枯竭,当然还有网络文学的读者可以说是影视市场中非常具有潜力的受众。故而引发了一个问题,又可以说是一个矛盾——文学作品的影视化,经常会引发原著读者的不满,一件文学作品被改编是否会影响作品本身的结构、线索和价值。
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来谈谈文学与影视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源于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思潮,也叫做“文本间性”,取消原创,消解权威,指涉文本之间或明或暗的互动。
简单说,狭义的互文性若用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领域,就是指媒介转化的过程之中,我们既可以探究不同艺术体裁内部的诸如符号学、修辞学、叙事学等问题的探讨,也可以将其延伸到外部,在文化研究领域发现意识形态,社会经济、历史话语参与等秘密。而互文理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将受众放置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我们相信,每一位观看改编影片的受众,在“阅读”的体验中都将发挥主观能动性。阅读过原著的观众,会调动起曾经的阅读记忆,并且将个人经历与审美旨趣、文化素养发散开来,从而全方位调动个人情感体验的“爆发点”。而对于没有读过原著的受众,也能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达成一种主动参与,事后可能会找到原著小说进行比对,从而实现与文本之间的互文。也就是说,在互文性理论的视域之下,原著的思想意识、改编作品的价值传达和受众的潜在诉求是否能够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是文学作品影视化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我们强调的受众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单纯地对一个“是否忠实原著的”问题的简单回答,而是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释放着自我的各类记忆,这个“释放”受制于诸多的因素,它不仅包括读者个人的文学记忆,也包括其人生阅历、情感体验、文化构成以及艺术修养等等,而这些因素无疑都影响着每一位具体读者对阅读活动的接受,而每一位具体读者的接受都是高度个人化与不可复制的。因此,原著粉对原著作品的执念,从理论上来说仅仅是文学影视化接受过程中的一个元素,而且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