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剧集播出之前,我没读完原著。追剧之初,还曾对比小说来看,之后发现还原度很高,也就干脆放下书本,直接刷剧了。而过程中,有时也会二倍速观看,主要是针对那些即使看过文字,也搞不清所以然的内容。
在《三体》和《流浪地球2》热议期间,也与同龄人交流了一些看法,以及从严肃文学作者的讨论中,也获得一些观看时代的角度。你会发现,科幻故事,也会像脱口秀、街舞、说唱一样,总要成为某个时代的印记。
01关于科幻的个人记忆
看懂《三体》是有门槛的,因为我们没有科幻文化的传统,特别是对80后一代。我对文字的兴趣从初中开始,那时候的文学系统里是没有类型小说概念的,受到上世纪80年代文艺思潮的影响,提到文学的概念,多是指严肃文学或纯文学,相对而言的是通俗读物和未来的网文小说。
文学必然会影响电影创作,当时的电影没有所谓商业与艺术的分别,通常情况下会叫做故事片,甚至相当一段时间,中国的大部分电影等同于故事片。
作为一个80后的小学生,当时是没有科幻概念的。那时候我身边只有一本关于外星人和飞碟的课外读物。印象不深了,只记得里面集结了世界各地发现不明飞行物的故事。那时候的图书纸张成本也低,配图是简单手绘的飞碟造型。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不大,在小学毕业时,有位同学用他自己的一本书,来换我这本关于不明飞行物的书。我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给我的书,我完全不记得是什么内容了。
但那时候,好像觉得,反正我对飞碟一类的故事也不感兴趣,且内容都千篇一律,索性就把它换出去吧,完全没放在心上。那本书应该是最早接触的所谓科幻故事短篇集。
我第一本完整读完的书是《钱钟书传》,应该是那段时间受到韩寒的影响,因为他的偶像就是钱钟书。文学与电影的启蒙时期,也看过王朔和根据他小说改编的影视剧。
更是在高中时看完了余华的三部曲和王小波的三部曲。从这里,可以看到属于那个时期的文学传统与背景。而如今,我们已经从当初的“王朔”时代走入了“刘慈欣”时代。
对科幻概念的认知最初不是来自于小说,而是电影,比如斯皮尔伯格拍摄的《E.T.外星人》,卡梅隆拍摄的《终结者》系列,雷德利·斯科特拍摄的《异形》等等,则是那个时期的科幻电影启蒙。而文学类型的普及,除了一些人在《科幻世界》杂志上的阅读经验外,直到年,科幻小说才逐渐普及开来。
年,我进入出版行业,年年底离开读客图书时,他们还在筹备类型文学,而且主要是悬疑推理为主。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两年之内,我也见证了新星出版社的同事从无到有打造“幻象文库”的过程。这样算来,从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到改编的影视剧播出,大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科幻逐渐给普通读者拓展了新视界。
在《三体》和《流浪地球2》成为热议话题的这段时间,我也听到了同龄人的一些想法。他们大多是对科幻题材不感冒,即使是对文学有兴趣的人,更愿意阅读的是没有门槛的悬疑推理小说。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从《三体》在《科幻世界》连载的时候,就开始